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第四讲: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

发布时间:2011/11/24  点击量:

        “尽管住得很近,今天还是第一次走进农大校园”,11月23日下午2点在人文与发展学院CIAD报告厅,汪晖教授以其一贯带着淡淡微笑的平静开始了“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的第四讲。没有幻灯片的打扰,近两百位听众期待的目光完全聚焦于讲台后这位一直参与或引领着中国现代思想思潮的著名学者。就像在文字中呈现出来的形象,汪晖教授的讲演稳重、深刻、从容,但无论是在对主题的条分缕析中,还是在对听众提问的回应中,都彰显着一种严谨的自信和极具张力的批判性。

        汪晖教授以“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从辛亥革命看中国的短20世纪”为题阐述了集中于辛亥革命时段的中国独特性,并由此以理解中国短20世纪的社会变迁特征。在汪晖教授看来,中国的短20世纪开端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于1976年,在时间上是一个短的世纪,但却是一个漫长的革命的世纪。然而,将其置放在世界革命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帝国却并没有如同世界上其他王朝一样分崩离析而解体为单一的民族国家,而是体现出一种革命与连续性的创制独特特征。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国纲领连接在一起,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力量,从而形塑了整个20世纪与19世纪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

        汪晖教授指出,集中于中国短20世纪的开端的这一独特性,实际上是一个涉及传统的帝国或者王朝和民族国家、帝制和共和的关系问题,这正是理解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可以从三条线索来对这一过程形成理解。第一条线索是以南方和北方、内陆和海洋为分野形成的两种不同的中国观,从这一矛盾中创制的连续性体现于南方接受五族统一的大民族主义、北方接受共和从而以妥协维系了地域和人口规模的统一;第二条是在“主权在民”的原则下,对于国家的政治整合,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面临的问题是议会和行政代表了南北的分裂,这两个势力不可能得到整合,因此最终生发出一种依靠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的新的集团组织来获取社会整合;第三条线索则是蕴含于民族国家与帝国的相互渗透之中,即现代国家中的某些因子实际上是存在于帝国时代的。

        在随后的互动中,汪晖教授还就他的一些关键性概念以及农村研究、发展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反思等主题做了解释和回应。尽管整个主题偏向于历史研究,但其恰恰是理解中国的现代变迁过程的重要节点,这对我院一直致力于从发展研究领域去观照、理解和解释中国的现代变迁过程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来自历史研究的拓展。

        讲座同样延续了“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开讲以来的学术场景,受到了来自许多科研、高校单位学者、学生的关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