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第十一讲:后发国家面临的挑战——来自中国的经验
发布时间:2012/05/20 点击量:
2012年5月17日下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危情国家研究中心詹姆斯·普策尔(James Putzel)教授主讲了“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第11讲,与来自校内外不同专业领域的师生们一起探讨了中国的发展经历对后发国家带来的经验和意义。詹姆斯·普策尔教授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并且一直从事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普策尔教授获牛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曾经任职于菲律宾大学经济学院,有着为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多边机构提供发展咨询的丰富经历,同时也担任国际学术期刊《发展研究》的编委,近年来在国际援助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往期讲座的领域不同,普策尔教授着力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回顾中国的发展经历,他的演讲既体现了讲座系列多元性的学术宗旨,也为听众们带来了另一种视角与声音。
众所周知,中国近30年来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奇迹,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了中国现象。詹姆斯·普策尔教授正是用“中国经验”来描述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间的社会经济变迁,并总结出一些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和思考的地方。首先,他回顾了学术界对“中国经验没有意义”的三个观点,这些观点认为中国的增长仅仅是一种缺乏技术创新的生产投入量的增加,自由民主制度的缺失使中国易遭遇危机,而且中国的文明传统与人口特征也使“中国经验”具有特殊性。紧接着,普策尔教授对这些观点进行了一一回应,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调动和组织众多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借鉴的能力。他强调对于“中国经验”需要以另一种视野去看待,中国经验中最突出的一点在于它诠释了发展为先的必要性。在农业方面,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产权调整,这一调整为那些致力于经济增长、生产率提高和减贫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创造了投资动力。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展示了积极工业政策的优势,并在世界各地逐渐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在自然资源方面,中国展示了通过推动加工和国内生产过程来管理自然资源、获得附加值的方式。在金融方面,中国金融体系准入权的限制对于避免经济遭受短期国外资本流动的异常冲击具有关键作用。在政治方面,中国的经验表明了一个有效的、同时又受到制约的执政权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当然,由于各个发展中国家在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中国的经验并不能完全作为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模板”,但是它的经历确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战略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对于中国近三十年间的发展,一面是普策尔教授作为国外政治学和经济学专家从外部视角进行的总结与解读,一面是中国学生和民众从内部视角得出的体会与感悟,在提问阶段,双方围绕“中国经验”的有效性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讲座参与者就“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政治民主化”、“土地改革”、“国际援助”等方面与普策尔教授进行了交流互动。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背后所隐含的社会问题和付出的社会代价已经开始显现、并愈发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经验还是教训?这始终是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学科间争议的焦点。在实现经济发展之后,社会福利、治理、平等、性别等议题更应成为当下中国发展的关键词,这也是普策尔教授对未来中国经验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