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第十五讲:授人以鱼:关于分配的新政治学
发布时间:2012/09/18 点击量:
9月13日下午两点,“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新学年重新开讲,来自不同院校和研究单位的师生二百多人聚集人文与发展学院报告厅,聆听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詹姆斯·弗格森的报告——反思那些基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生产主义”发展观,引导我们思考关于分配的新政治学。
主讲人詹姆斯·弗格森教授,1985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任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教授,人类学系主任。弗格森教授的研究主要关注南部非洲,涉及广泛的理论和民族志研究主题,其对国际发展项目的人类学和政治学分析反映出深刻的发展批判立场。其早期著作《反政治机器》(1990)享誉世界,代表作还包括《现代性的希望》(1999)、《全球化的阴影》(2006)、《文化、权力和地方》(1997)、《人类学的地点》(1997)等。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将汇集为《授人以鱼:分配的新政治学》出版。
在讲座中,弗格森教授首先指出,起源于中国的格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期以来已成为国际发展领域的主导口号,它潜在地反对任何看似慈善的行为,以免贫困群体会产生依赖性。但是,这个格言的有效性存在的前提是:“渔”的可授性有保证;有足够的“鱼”可捕且已捕的鱼不够吃。但是现实情况恰恰相反,较新崛起的水产养殖业以及现代化的海洋渔业彻底推翻了这个前提,它极大地排斥了传统的海洋捕捞者,在大西洋两岸以及非洲的海岸和海港充斥着失业的渔业工人和渔民。在生产力极大提高的今天,全球各地政治经济学面对的主要是分配方面的挑战。
弗格森教授接着指出了在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基础的凯恩斯主义中,分配问题被简单化为企业主和工会组织之间的协议。但今天,大多数贫困群体根本不可能进入正式部门,也不是什么工会组织的成员。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特征就是失业率极高。事实上,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非洲国家城市中的不少人并不是靠正式部门有薪的工作生活,而是靠乞讨、亲友的帮助和邻居的施舍来生活。持这样生活方式的人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被看作是“流氓无产者”,但在今天,当不少人不得不以这种方式生存时,政治经济学就需要改变看法了。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弗格森教授讨论了“授人以鱼”分配方式的政治经济学。在许多南部非洲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出现了新的福利形式,即对贫困群体直接发送现金津贴(在世行简报中称为“福利2.0”),例如,目前占30%的南非人享受国家的各种贫困补助。像南非这样的贫困者福利系统被称为“基本收入转移”(BIG,Basic Income Grant)。
弗格森教授指出,“授人以鱼”的贫困群体福利形式面临合理性、合法性等多方面的挑战,它不仅要与现有的经济方式融合,还要与文化及传统相适应。他回顾了南非针对贫困群体的福利形式的起源、发展、操作方式和相关争论,他认为这种福利形式的重要启示是,在正式部门就业不再是主要形式的情况下社会帮扶(social assistance)该如何实施。
弗格森教授认为,这种福利形式的合法性在于它是基于权利的分享。他探究了“分享”一词的经济、思想和传统的含义:资本主义并不排斥“分享”,但它却植根于一种集体文化,但对于被排斥到资本主义生产形式以外的群体就取消了“分享”的资格,接下去他引用了克鲁泡特金对资源原始权利的思想。虽然这种理念并不显化在各种现代思想中,但却是许多相关概念的前提,例如在纳米比亚相关实践中所使用的“公民”一词及所代表的“分享”权利。这种思想也是发达国家广泛实践的一些资源共享基金的思想基础。
在今天,生产排斥就业的时候,人们同样有权利提出对产品的分享。弗格森教授讨论了“分享”一词的实践含义:路口强行擦车人、路旁的乞丐和进城探望儿子的母亲等都是在提出一种分享的诉求,当人们无法分享生产机会时,只好分享生产的成果。
面对类似南非的福利分配实践,在结论部分,弗格森教授提醒我们,“授人以鱼”的分配方式绝不是社会主义方法的简单回归,也不能看作是贫困群体发展的简化路径,相反,这种实践中成长出来的政治经济学现象要求人们用更多的创新来发现惊喜。讲座最后,弗格森教授与师生们就这一主题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