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朱启臻教授在2016国家扶贫日系列活动中发表演讲

发布时间:2016/10/18  点击量:

   

  2016年10月16日,“中国扶贫日乡村发展与脱贫攻坚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以”柔性扶贫“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朱启臻认为,以往的扶贫理念大都是以资源短缺与不足作为贫困的主因,而扶贫实践大都以获取外部资源为显著特征,两者结合就形成了强大的争取外部资源的动力。但外部资源的设置通常都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很难适应千差万别的反贫困实践。为了争取到宝贵的扶贫资源,各地往往采取削足适履的措施,使自己的扶贫项目与上级制定的项目相符合,而不顾其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需要。这种自上而下的传统扶贫理念大都具有很强的“刚性”,外部项目、资金等资源机械地进入贫困村,可以落地,但很难生根,不能实现与乡村有机体融合。这是扶贫项目成为“项目孤岛”,使扶贫效果打折扣主要原因。
  所谓“柔性扶贫”,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乡村资源的价值,生态、自然、物产、民族村落、风情、习俗等都是重要的资源。这些资源通过重新组合、制度创新等途径可以实现价值放大的效果,在资源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农民可持续的脱贫致富。良好的生态资源,美丽的村落、诱人的民族文化、美食、农家风情等都构成了重要的发展要素,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资源。
  “柔性扶贫”把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由此在扶贫策略上主张沿着乡村固有价值系统安排扶贫项目,使外来项目融入村落体系,促进原有乡村结构体系的更新升级,而不是在原有体系旁边孤立地竖起一个与乡村无关的项目,更不能想当然地重新制造出一个新的乡村结构。
  “柔性扶贫”不盯着一时一事,而是体现在扶贫的综合内容和措施上。扶贫不仅重视基础设施、产业与文化设施建设,还强调与硬件建设相配套的柔性项目,比如社区对资源的配置及管理能力,社区内部对公平性的认知与行动,村民文化、法制、道德与社会责任素质的提高,民俗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等等。它更着眼于村民幸福指数的提高。
  “柔性扶贫”不是通过外部资源供给方的强硬干预,也不是“一对一”的直线给予或救济,而是通过“乡村互助、团结发展”的手法,激发社区内在活力及向心力,通过有机体合力的作用解决贫困问题。它既重视外来支持者的重要作用,但也认识到其局限性,主张采用陪伴成长的方式与社区共同面对贫困,以支持与尊重的方式,满足贫困村民的不同需求。
  “柔性扶贫”不是疾风暴雨式的运动,而是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滋润过程;不是类似于脱贫比赛的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地让老百姓体验到幸福生活的扎实努力。扶贫不能用立竿见影的投入换取某段时间收入显著提高,或短期内村庄外貌的直观改变,而应综合考虑到村庄文化、精神、生计、治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获得村庄的整体进步和人们生活的全面改善,而且必须是可持续的。

  本论坛由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主办,中国农民大学、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大学生村官之家网承办。扶贫官员、学者、企业、大学生村官、村书记代表以及社会公益扶贫机构出席论坛。论坛组织了12个富裕村与12个贫困村现场签署结对帮扶协议,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副主任做了重要讲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