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第67讲:怎样看待我国社会分层现状

发布时间:2016/12/26  点击量:

  2015年11月26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李强教授做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给大家带来了题为“怎样看待我国社会分层现状”的演讲。李强教授通过丰富的调查数据和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现实案例,深入浅出地为现场听众分析中国当前的社会分层结构现状和相关问题。
  李强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社会分层的概念和分析分层现象的两个核心原则。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在社会分层过程中,需要追问的两个核心问题是,“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得到?”第一个问题讨论的是“社会地位差异的结构”;第二个问题讨论的则是人们究竟是怎样进入到地位差异结构中来的——社会学家管这种进入的程序叫做“地位准入”(recruitment)机制。其本质上都是公平公正问题,两个向度让我们就得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公平观念:一种认为分层本来就不公正,认为“地主占有很多土地、穷人一无所有”这样的结构本身就不公正(结果公正观);而另一种认为,结构本身的差异难以消除,公正是指人们进入这些结构中的程序是公正的(程序公正观)。
  那么,中国目前的社会分层结构现状如何呢?通过对全国第五次(2000年)和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nternational Social Economical Index,ISEI)测算,李强老师发现,2000年时中国属于“丁字型”的社会经济结构,即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社会底层群体的人数非常多,而中产及以上阶层的人数很少;2010年时,中国社会发展为一个典型的“土字型”社会结构,即尽管靠土地为生的底层人数依旧很多,但作为社会中产阶层的白领群体也在快速扩张。通过对2010年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李强老师得出了“中国社会分层的四个世界”这一论点,即“城市——农村”两个世界,以及“中小城市——超大城市”两个世界。“四个世界”的割裂状况造成了中国资源分布的极大不平衡,使得不同世界中的不同社会群体所拥有的资源难以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李强老师继而分析了社会分层的带来“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两大问题及可能的对策。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均等的国家——当时的城市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仅为0.16。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越来越高,在20世纪90年代就超出了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0.4。尽管学者们对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精确值各持己见,但几乎所有学者的研究都表明,现阶段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5。李强老师表示,日益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和转型期制度缺陷等多重因素带来的后果,要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社会资源分配的多重手段的调节,如税收调控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等。
  “阶层固化”同样是一个在当前社会讨论得很激烈的话题。已有很多社会调查表明,自21世纪以来,社会阶层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如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下层群体向上流动比率下降等,就是阶层固化的重要表现。在此,李强老师表示,要打破阶层固化的僵局,就需要打破现行的制度障碍(如户籍障碍),给下层的人们创造一个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奋斗上升流动的竞争平台,并拓宽人们进入竞争平台的渠道,制度设计还是要不断地给社会流动留有机会。
  如果说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中产阶层占多数的社会,那么中国要怎样才能转型为一个中产社会呢?在讲座的最后,李强老师总结了我国中产社会形成的三条渠道。一是正规教育渠道,其最主要的筛选机制就是高考,这也是我国实现社会流动的最为正规的渠道。但随着大学生比例的上升,这一渠道也遇到了多种社会体制的限制,如机关单位和公共部门等大幅度压缩事业编制,改用劳动合同制,而新的劳动合同制与实现中产地位的各项体制还不能接轨。第二个是专业技术渠道。但目前,通过技术渠道向上流动在我国也遇到了严重问题,2010年时,我国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仅为9.8%,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技术人员、技术劳动者的认证体系存在严重问题。最后一个是市场渠道。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几年里,中产阶层最大的发展是在商品市场中发生的。也就是说,市场渠道是我国中产阶层增长的主渠道,市场渠道成为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地位上升的最重要渠道。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李强老师与现场的观众展开了激烈的互动讨论,并回答了现场观众关于平等的限度、法律与分化、网络虚拟社会的阶层分化等问题。(王维 整理、刘娟 编审)
  李强教授1950年出生于北京,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1968-1977年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1978-198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并获得法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5年至1999年8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系任教,1999年9月至今,在清华大学任教,2003-2012年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自2012年起担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1995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第一批“跨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分别获得第三、第四以及第七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社会学类一等奖。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城市社会学和社会分层等。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大陆的贫富差别》(1989)、《社会运行导论》(1992)、《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1993)、《市场经济、发展差距与社会公平》(1995)、《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2000)、《我国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2001)、《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2004)、《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2004,2012)、《社会分层十讲》(2008)、《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2013)、《城市社会学:北京城市社会生活调查》(2013)等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