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2016年中欧非高级发展研究项目(ACE)夏令营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6/09/07  点击量:

  8月8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主办的中欧非高级发展研究项目夏令营在CIAD报告厅正式启动。夏令营的参与者主要为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坦桑尼亚姆祖比大学、河南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参与人数多达40余人。活动地点(行程所至)包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河南省灵宝市弘农书院。十余天的时间里,夏令营成员初步体验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总体发展现状,调研了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了解了当代中国的城乡发展经验以及知识分子参与的新乡村建设试验,进行跨洲跨校跨学科的学术比较研究活动。
  行程的首站是中国农业大学。8月8日至10日期间,夏令营的师生们不但学习了国际、国内的乡村建设理论,而且还参观了中国历史文化遗迹——故宫和颐和园,参观了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在理论学习交流会上,胡跃高教授的“现代化农业适合中国吗?”,Pieter Boele教授(荷兰)的“欧洲和俄罗斯的乡村发展替代性经验”、温铁军教授的“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建设试验”、Aurelia教授(坦桑尼亚)的“超越教科书的理论与实践”,使师生们颇受教益。此外,蒋好书女士、赵永军教授、John B. Cobb(美)教授等人也做了精彩的点评。
  行程的第二站是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8月11日至12日期间,烟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烟台格罗宁根大学(UGY)筹委会副主任李兴佐,烟台研究院副院长肖冬生接见了夏令营的全体师生。11日,夏令营师生在人文学院副院长常亮等老师的陪同下参观了烟台规划展览馆和烟台的传统村落;12日上午,通过参观烟台研究院的校园设施,对正在筹建的UGY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之后就农村社会调研方法、村庄文化如何保留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UGY筹委办副主任张华东及人文学院部分师生与夏令营师生进行了交流。
  行程的第三站是河南省灵宝市弘农书院。弘农书院于2013年由何慧丽教授在当地创办,目的在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联合当地各种力量与资源,探索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所在地灵宝市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境内有老子著《道德经》所在地函谷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灵宝西坡遗址、黄帝铸鼎塬等文化名胜。弘农书院一站,对于中欧非夏令营师生们尤其是来自欧非的朋友们,不失为一个感受古老中华文明、体验当今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好地点。其间中欧非的学生混合分作五组,围绕乡村文化、小农经济、生态农业、乡村治理、社会故事等五个主题在乡村开展田野调研工作。除此之外,他们也一起游览了黄帝铸鼎塬、函谷关、小秦岭等地,体味到了中国悠久的华夏文明和道源文化。最后的汇报交流会丰富多元,精彩纷呈,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各自呈现了小组调研结果,对当地的生态经济发展、传统手工艺传承、合作组织发展等重要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分享。其间,有灵宝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杜元恒,焦村镇党委书记索立,镇长张琳凡,以及市旅游局、文广新局领导和部分农业乡镇主管农业领导参与了汇报交流会。
  夏令营正式结束于8月19日夜晚的篝火晚会,当地居民怀着极大的热情观看和参与了此次晚会。20日,来自全球三洲四校的师生们踏上归途,以恋恋不舍的心情告别了夏令营。
  此次夏令营的师生们在十余天同吃同住同体验中,得到了跨文化交流的宝贵机会。在资本全球化的现实问题面前,夏令营活动中师生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光体验,对中国城乡发展经验的体会,都为这趟旅程增添了深刻的回忆。正如人发学院副院长何慧丽教授最后的总结:在21世纪地球村的今天,克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时代问题,是此次中欧非师生探索的学术旨趣,也是中欧非人民的共同心愿;而中国灿烂的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结晶,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通讯员吴佳宝、吕晓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