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新发展经验的海外实践暨《新发展的示范》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7/12/06  点击量:




12月4日,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论坛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成立大会”的边会,“新发展经验的海外实践暨《新发展的示范》新书发布会”在北京金码大厦成功举办。此次会议以《新发展的示范》一书的发布会为契机,与会嘉宾对中国对外援助相关的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会议由我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我院副院长武晋教授主持,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许亮博士作为点评嘉宾受邀出席。

首先,齐顾波教授和陆继霞副教授代表《新发展的示范》一书的所有作者对该书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她们提到,这本书是我院国际发展研究团队过去十年来对中非农业合作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主要是在对非洲四个国家的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实地研究基础上,聚焦于中国援助非洲农业的历史叙事、中国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及其经验的平行转移,以及示范中心的微观运作模式和特定场域下的文化遭遇等问题。这本书的新意在于转换主客体的研究范式,从不同角度呈现中国援助与西方援助之间的差异。

接着,围绕着这本著作所探讨的主题,四位受邀嘉宾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研究员指出,这本书体现了几方面的新意,首先,该书选择作为中国对外农业援助的主要方式 - 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 进行研究的角度很新颖,这是对其他研究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其次,这本书呈现了在国内农业发展大趋势背景中的中国对非农业援助,是中国国内发展的海外延伸,也富有创新;第三,关注到中国在援助领域既是受援者又是援助者的特点及其与西方援助间的差异是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教授,在分享自己与中国援非的不解之缘及其在乌干达开展的中国医疗卫生援非研究后,也对本书进行了评论。邱泽奇教授认为,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我们当今更多应该思考的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与非洲进行合作,从而将中国的农业发展经验尤其是小农的农业发展模式传递到非洲,这个问题非常值得研究;其次,这本书从案例出发对中国援非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有所总结和归纳,是对学术的一个贡献。再者,该书是其看到的在农业援助研究领域视角新颖且最系统的一本,有理论、有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是最早与李小云教授前往非洲的学者之一,其对李小云教授在《新发展的示范》一书前言中所阐述的观点表示高度欣赏和赞同,认为其中思考的是发展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也是人类学研究中所要考虑的。赵旭东教授还指出,在建构中国援助的理论中如何凸显中国自身的文化特点而有别于西方强调他者关怀的理论,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启示,中国研究走出去的思路,不仅要在政策上,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层面。然而,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中国学者在海外做研究时会遇到更加复杂的处境,会遭遇李小云教授所提到的“三元空间”,由此,如何在多元文化交错的场域中产生理论自觉与自信是未来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对此,人类学家也可以做出更多的贡献。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许亮博士结合自己非洲研究的经历以及对中西方文献的把握,认为这本书的学术贡献有三方面:首先是该书首次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非洲的现状,内容丰富详实,这些可以为后期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基础性的参考数据和信息;其次是本书基于田野的叙事,呈现了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复杂性、边界的模糊性;第三是这本书对于中国经验和技术的关注,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李小云教授在倾听四位嘉宾的发言后,对所有与会者的出席表达了谢意,并强调指出,当前中国已经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从边缘走向了世界的中心,这个趋势不可阻挡,但是我们还缺乏充分的文化自信、本体的认知体系和方法等对此进行理解,希望本书能够为我国社会科学界今后的相关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新书发布会的结束环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宋玉华女士也表达了对《新发展的示范》一书出版的祝贺,并为现场十位与会博士研究生赠送新书。

我院有30余位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图文供稿/国际发展研究团队 责任编辑/王树远】

 

关于这本书

林毅夫、汪晖联合推荐《新发展的示范: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微观叙事》,李小云、唐丽霞、陆继霞、徐秀丽、张传红、张悦、齐顾波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1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