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夏令营进行时·二】相识相知,思维碰撞

发布时间:2018/07/09  点击量:

 

 

  

  7月8日,50名参加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夏令营的同学齐聚CIAD报告厅,对话知名学者。

       人文与发展学院任大鹏教授以法律人的睿智和理性从三个方面剖析“法律视角的农业农村问题”,加深了营员对中国农业农村问题的理解。孙庆忠教授回首了23年的乡村问询之旅,与营员们分享“田野工作与促进生命变革的乡村研究”,阐述了田野工作是认识乡村和重新发现乡村的重要方法。叶敬忠教授与营员们分享了“扶贫方式的创新试验”, 介绍了“小农扶贫”模式的基本思想和具体实践,以及该模式的扶贫效果和进一步推广的建议。同学们积极思考,竞相提问,踊跃发言。 


         玉楼春(其二)

九衢尘起下白云,香山万树迎客勤。
三源英才鱼贯处,天下贤能不绝群。
民之多艰哀不至,新农人存情切深。
生民之名立天地,身折心亦满热忱。

——王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昨夜长途跋涉,深夜赶至农大,幸得志愿者辛苦接待。今日终见各位专家教授,其认真负责、亲和热情令人印象深刻。全院果然无愧“人发”之名。“看见他们、走进他们、讲述他们”,国家高速发展背后的底层、普通人民生活,院风院情处处展现人文情怀。下午与教授们的交流让我对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也让我对接下来的日程充满了更大的期待,我相信我们都将满载而归!

——戴纯(河海大学) 

雨后微凉,感谢农大让我们来自各个地区、各个研究领域的朋友能相聚于此。                    

开营第一天,我们在叶院长的介绍中深入领悟了人发学院参与走进群众的教学使命及别样的平等的文化情怀。小组成员们针对河北易县的调研工作,头脑风暴、集思广议,大致制定了本组的调研方向及研究目的,收获满满。   

或行或止,难得人间相聚喜。

偶然相聚,最是人间堪乐处。                   

相遇是天时地利的缘分,愿今后的几天能与大家共同创造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刘丽(山东农业大学) 

低调且饱负内涵,是我对农大的理解;亲切且富有情怀,是我对人发院老师们的感受。通过今天聆听老师们的讲解,我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农大人发院的老师们都在用亲身实践阐释着人发院的使命“看见他们、走进他们、讲述他们”,同时也真正做到了“求真求实求真理,为党为国为人民”。与众不同、特色鲜明,紧扣“三农”主题,紧跟党中央步伐,密切关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我认为这是农大人发院的魅力所在。

——马晓丽(郑州大学)

农大人发给我踏实而亲切的感觉。借用一位教授让我印象深刻的评论来形容:“他们在做老北大做的事情。”“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他们看见繁华背后普通人的笑与泪,走进辉煌背后平凡人的哀与乐,讲述复兴路上基层群体的愿望与诉求。

——张佳琦(上海外国语大学)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有多少人能看见繁华背后默默付出的普通人,了解过他们的心酸,让他们也能在付出的同时尽可能多的享受时代的进步;而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的宣传片中,我能看的出来,他们还是有人在关心的,这个学院似乎就是为他们而生,以他们服务为使命,我为人文点赞!

——马孟飞(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结尾处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今日沈原老师的分享让我们见识到了何为真正的“行动者”。乡村重建自古有之,从张謇的“村落主义,到民国时期的“乡建三杰”,无不体现出知识分子改造农村的愿望与期盼。而沈原老师则分析了中国发展的新形势,依托大学生村官推动当代新乡建。新乡建的经验与教训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体会与感悟,使我们对农村振兴的困难险阻有了新的了解。

——傅凡(浙江师范大学)

如何“解民生之多艰”? 叶院长讲到要先懂农业,如此才能爱农村、爱农民,扎根乡村。比如,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医疗救助如何才能发挥其在扶贫工作中的兜底作用,如何去更好地预防贫困地区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更好地控制贫困地区慢性病的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只有先搞懂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农民的真实困境,才能真正地热爱这片土地,真正地扎根乡土。

——董志荣(山西医科大学)

在聆听过叶院长的报告后,浮现在笔者眼前的只有四个字——“农民主体”。当下中国乡村要想永久性脱贫,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内在动力关键在“人”。对于“新农人”亦或是“新乡贤”,都是通过外部力量的界入以刺激、激发村庄内在活力。但如何使更多的人才扎根乡土,单纯依靠人才自身兴趣和毅力是不切实际的,必须要让乡村自身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笔者认为,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时期,乡村振兴应该发挥其“农民主体”的优势,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上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以强大的制度保障来确保当前乡村主要矛盾的弱化和解决,为重建乡村社会规范、提升乡村自身吸引力、大量人才的引入做好乡村社会生态的重建工作。

——赵子衡(青岛理工大学)

【供稿/夏令营营员 摄影/刘伟 王树远 责任编辑/邵念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