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百名师生乡村振兴系列调研·八】小组聚焦:女童教育,西北在线

发布时间:2018/08/22  点击量:

我院百名师生乡村振兴系列调研第33组由衣莉老师带队,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女童的受教育情况”为调研主题,于7月14-30日先后前往新疆伊犁、甘肃张掖、甘肃临夏等地,对西北少数民族女童的教育现状开展了调研。

在新疆,33组首先在乌鲁木齐市就农村女童失学情况访谈了一位教育专题的报社编辑和一位中学教师。调研成员了解到,新疆自治区目前没有女童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情况。该地区从2014年开始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要求学龄儿童满3周岁进入幼儿园学习,不仅不收学杂费,而且免费提供早餐和午餐。小学也免除学杂费、教材费,提供免费午餐。

所有学龄儿童都建立了档案,由儿童户口所在辖区的义务教育学校保管。如果有女童随外出务工的父母流动到了务工地,学校会留下其父母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访问等方式,监督女童在父母务工地正常入学,以保障女童受教育权的合理实现。

据了解,近几年新疆实行干部驻村制度,使当地政府对人口情况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如有女童失学情况被瞒报、漏报,很容易就会被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驻村干部共同努力,将失学女童送回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即使是已经超过义务教育年龄段的,也会努力使其完成基本的义务教育。


 

 

 

 33组的第一站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乡。伊宁县是维吾尔族聚居比较集中的一个县,察布查尔县又是锡伯族自治县。这里民族构成高度多样化——在纳达齐乡小学的426名学龄儿童中,民族构成包括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锡伯族等。

 纳达齐乡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幼儿园和小学。七、八月正值暑假,当地小学依旧书声朗朗——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学习汉语(国家通用语)。学校的永校长为调研小组介绍了学校的教育工作概况和假期语言学习情况。调研小组到达学校时,刚好有一个班正在排演节目,编排舞蹈的老师竟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当她听说调研人员来自母校时,激动地哭了起来。从汉语语言能力来看,学校里的女生比男生具备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更自信。

为了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乡村女童的受教育情况,33组在伊宁县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段沿街走访,并入户访谈。由于汉语普通话是儿童入学(幼儿园)必学内容,所以能否用普通话交流就成为了解他们是否接受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指标。



 33组的第二站是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城和墩台子村。肃南裕固族分为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和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两支,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长达400公里的狭长地带,以从事畜牧养殖为主。

在肃南县医院、文化馆和文化广场,调研人员分别访谈了裕固族护士、文化馆的作家、肃南县县长和已经退休的中学校长。大家都认为,裕固族的女性地位较高,裕固族家庭也很重视女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当地培养的女性人才也较多。

在肃南县墩台子村,33组入户访谈了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回族居民。当地女孩结婚一般较早,尽管家中支持女孩读书,但他们更担心读书时间太长会使女儿到了婚嫁年龄难以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因为按照当地传统,回族更倾向于在族内通婚,而当地回族青年的结婚年龄一般在16-18岁之间,女孩子因为上学超过这个年龄就很难找到合适婚配的回族男青年了。


  


第三站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调研人员访谈了县政府工作人员和王台乡的四户回族家庭。其中一个家庭是单亲妈妈带着一个女儿,她们租住了大杂院一间大约20平米的房间,虽然穷,但是屋里并不破败,一尘不染。女孩子口齿伶俐,思维清晰。被当问及关于女儿教育的问题,母亲说:“当然要让她上学,只要她想上,我就竭力供她!”其他3个家庭也都表示,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让他们从不同方面意识到女孩子接受更多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也更愿意支持女儿上学。

调研组长衣莉老师长期关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问题。对比十年前她在西北地区开展的研究,她认为当下农村女童的受教育状况已经大大改善。对于因贫困、民族文化等因素而导致的一些女童教育问题,仍然需要研究者、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正如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的政府工作人员所说,“教育扶贫是定点扶贫的主要工作之一”。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教育扶贫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图文供稿/衣莉 马文慧 责任编辑/邵念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