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我院举办研讨会“中国能为非洲农业发展提供什么?”

发布时间:2018/08/24  点击量:


 

9月3-4日,2018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在此背景之下,我院基于过去10多年在非研究和教学工作基础之上,以非洲农业发展潜力分析、中非农业合作的机遇和挑战为切入点,于8月23日在亮马河大厦举行了第六期南南合作/国际发展合作洞见,题为“中国能为非洲农业发展提供什么”,将中非农业合作提高到新的高度,提出了中国农业大学研究课题组在该领域的主张:即非洲农业增长潜力巨大,非洲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有效的贡献,而中国可以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研讨会现场有近80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参会人员参与了此次讨论会。

 

本次研讨会由唐丽霞教授主持,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洞见/盖茨基金会全球健康与发展媒体研讨班特邀午餐讲座,由李小云教授主讲。李教授首先指出非洲对于中国的意义,中非之间的关系面临一个转型,从早期零散的民间互动到如今多元主体深入的互嵌已经织成一张紧密的布,中非之间最早的交往也并非如想象得那样,是精心策划和组织的,而往往是个市场的行为,当前的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论坛等都是对于这种自发互动、基于市场之上关系的一种呼应和顺应,中非之间的关系也从原先的兄弟加朋友逐渐过渡到如今的朋友加伙伴,非洲将为中国未来新型的贸易和投资结构提供新的可能。随后,李教授还提供了过去10年我院在坦工作的缘起,从实地中生发出研究工作的困惑,以及在实践中探索发展新路径的可能性,即从最无争议、简单易行的农业技术入手,以劳力替代资本,提高当地的生产力,并以此为触发点,启动当地内在的发展动力。

    

研讨会的第二部分,武晋教授代表课题组展示了非洲农业发展潜力的报告内容,基于现有的公开数据,她指出,非洲农业在其经济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对于其就业、出口创汇、减贫、工业化等都具有重大意义,但于此同时,相较于全球其他区域而言,非洲农业生产力相对低下,增长乏力,小农户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偏低,依赖自身的发展,无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究其原因,虽然非洲农业的土地资源总体丰富,但人均耕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化肥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良种使用率低,机械化水平低、财政支农不足等,总体呈现出低投入、低产出的状况。在此基础之上,她为中非农业合作提出了六条政策建议。

 

在此报告之上,洞见邀请五位嘉宾对此进行了回应、补充和点评,他们分别为: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司副司长唐盛尧、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兼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陈志刚、比尔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刘东博士、北京德邦大为科技公司董事长刘汉武先生、以及我院教授徐秀丽。他们从各自机构的角度出发,呈现了在此领域的多元视角,对“中国能对非洲农业发展提供什么”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南南合作/国际发展合作洞见(Insights on South-south Coope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是2018年由我院发起的一个对话栏目,针对南南合作和国际发展领域的前沿和焦点问题展开,尤其关注与发展知识、发展合作和发展治理等相关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减贫、经济社会转型等领域,旨在通过对话和交流,展现该领域前沿观点、实践探知和经典议题。目前已进行了五期,分别聚焦了国际发展青年、援非专家、援助中的公私合作、一带一路与国际发展合作、发展合作的未来等话题展开,目前已联合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研究系、剑桥大学地理系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以及盖茨基金会等合作伙伴共同举行。新学期也将继续围绕国际发展人才培育、电子商务、南南合作等话题展开。


【图文供稿/徐秀丽 责任编辑/刘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