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我院徐秀丽教授应邀参加“‘中国经验’和第三世界的全球问题国际会议”

发布时间:2019/01/11  点击量:

2018年12月19日至20日,我院徐秀丽教授应邀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院召开的“‘中国经验’和第三世界的全球问题”国际会议。此次会议由项飙(牛津大学)和汪晖(清华大学)发起,吕新雨(华东师范大学)、Huricihan Islamoglu(博阿齐奇大学)、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Jennifer Holdaway(牛津大学)、Vijay Prashad(三大陆社会研究所)、蒋晖(清华大学)、徐秀丽(中国农业大学)、Prabhat Patnak(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陈柏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旭峰(清华大学)、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郑绍雄(中国社科院)、卢云峰(北京大学)、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潘家恩(重庆大学)共同参与讨论,主要分为“经验与话语”、“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构成”、“艺术、民族与宗教”以及“城乡议题”等五个方面。会议发起的背景涉及深广:自2008年以来,全世界对“中国经验”的探讨和强调预示着从中国经验中找寻新的“普遍性意义”和“新的现代化路径”的可能性已经迅速转化为一种必然性,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局势的复杂变化却在提醒人们不能过早地从“经验”跃迁到模式”,还需要更充分地认识“中国经验”本身的复杂性,而且,由于中国更深刻地介入到全球事务之中,“中国经验”需要在包含第三世界之维度的全球性眼观中被重新定义和理解。

其间,徐秀丽教授在会议第二模块“中国与非洲”部分进行了题为“寻求共同发展:中国对非援助的叙事与实践”的报告分享。她指出,近年来,“北方”国际发展出现了“南方化”的大背景,具体体现在南方合作方主体性的凸显,及其对外发展合作方式方法和理念在北方国家的扩散。在此背景下,一方面,中国对非援助这种地方性实践及其所承载的地方性发展知识获得了上升为全球发展知识的动力和基础,而另一方面,中非双方在微观互动中的差异和不适则需要新的伦理话语重塑和实践调整。这种“进取”和“回缩“的双面性是中国走向全球过程中将长期面对的深远议题。

有关此次会议的更多详细报道请参见:http://m.thepaper.cn/wap/resource/jsp/newsDetail_forward_2802777  

【图文供稿/徐秀丽 责任编辑/郑宇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