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69讲:局部作为整体——反思地继承社区研究法

发布时间:2019/01/09  点击量:

20151210日,“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第69讲在我院西区CIAD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王铭铭教授。王教授以个人在福建闽南地区开展的溪村研究为例,带领师生们回顾了20世纪30年代由燕京大学吴文藻先生提出来的“社区研究法”,并反思了该方法对当下研究的推动作用。

王铭铭教授开展的溪村研究主要集中在1995年之前。对于溪村,他主要阐述了两方面的研究:一是溪村的案例说明20世纪初期以来,摧毁国家和地方之间的社会纽带的一系列运动,造成了各种各样灾难性的破坏;二是结合溪村与闽台地区其他两个村落得到的材料阐述了韦伯的“克里斯玛理论”的有限性,在调研的这几个村子中,明显存在着杂糅型权威类型。王教授的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汇集在《社区的历程》《基层克里斯玛:中国的四种地方领袖》《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等著作中。

溪村研究已经较为遥远,现在重提的原因在于: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期间,燕京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做过很多高质量的乡村研究,如今只能望其项背;另一方面,过去的三十年,大家接受着大传统和现代化的改造,把乡村当成文明的小小局部,对待乡村就如同对待文物,这有待于现代化建设中的组织者对其进行更正。王教授指出,在丧失了进入乡村的合适方法和态度的时代里,我们亟需接续历史上有过的论述,吸收国内外后来的相关论述,形成合适方法,领悟其对于新时期乡村研究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

王铭铭教授还讲述了自己如何运用吴文藻先生的社区研究法开展溪村研究。他详细地向大家展示了吴先生的社区研究导引,一个社区是有人民的,并且具有地域性、文化传统、空间范围及其对应的主要生业。

作为一名研究者,王铭铭教授进驻溪村时,首先通过各种方式对社区的整体面貌进行了解,之后更多时间沉浸在解读村庄的内部结构中。他认为,社区研究或民族志的研究必须将自己的研究方面清晰化,使之能够包含更广阔的“人-物-神”三个层次,即“人-人”关系,“人-神”关系,“人-物”关系。通过综合性观察,王铭铭教授得到了对溪村三个方面的认识:首先,此社区聚居着各种各样的家庭,这些家庭与家庭之间存在一些特定的亲属制度;其次,村庄中有祠堂、寺庙、墓地等公共建筑,这些公共建筑恰恰是表现“人-神”关系,通过“人-神”关系,展现出人与更广阔的自然联系;最后,社区是完整的,但是社区并未完全涵盖人民的生活,即任何一个社区都是更大整体的一个局部,这个社区和整体形成什么样的关系是值得考虑的。

王铭铭教授讲道,上述的观察主要是横向研究的一部分,社区研究实际还要加上社区与外部区域、世界关系的研究,以及社区过去和现在的纵向研究,这样的研究才是完整的。如村落社区诸多的外部关系,例如变化中的宗族组织与周礼的关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通婚圈、庙宇的地缘性及其区域体系的关系、节庆与集市村庄与县城的贸易关系,以及道士、和尚、戏班等宗教仪式。他认为,任何一个社区都存在一个地方性的内外关系制度,这是内在于当地的,不是别人赋予它的。如溪村所使用的三种历法(农历、命书、节庆)把人的生活与“其他”联系起来的,村神法主公诞辰及“割火”的仪式制度,使横向的内外、纵向的今昔都得到表达。

王铭铭教授指出,变迁的本质内容是生业-生境与文化的不对称化。他作了以下几点总结:第一,当下,虽然有人以城郊乡村为例证明村庄消失的观点,但村庄的广泛存在及我们普遍怀有的“乡愁”的存在表明,展开深入的社区研究依旧是有学术基础和必要性的。第二,20世纪30年代吴文藻先生倡导的社区研究法成绩斐然,其原则依旧行之有效,对具体做法经过补充修正后,仍可作为研究实践的指导性大纲。第三,由于社区的生活世界所触及的地理范围,往往超越作为“民族志实验室”的社区地理范围,因此,要说明社区的整体性,就需超出这个范围,将社会与它的宇宙论联系起来,使之面对“更大的世界”。第四,借宇宙论考察社区,使我们空前重视地方中的关系秩序,如“内外之间”的左右关系(性别、宗族分支、宗派-意识形态-亚传统)、上下关系(等级)、前后关系(历史),尤其是这以关系秩序在年度仪式上的“再生产”。第五,如果已经是一个很完整的社区,它包含的各种传统是相当复杂,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讲座的提问环节,大家就乡村是否衰败、如何理解社区与乡村的概念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蒋燕 整理、邵念念 编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