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我院“农业社会学基本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课题组主办“转型中国与农业社会学:理论、议题与实践”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9/12/25  点击量:

为探索中国农业社会学研究范式,对接国际农业社会学发展前沿,推动农业社会学理论创新和经验研究,“转型中国与农业社会学:理论、议题与实践”研讨会于12月21-22日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我院“农业社会学基本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课题组主办,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共同协办。共有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井冈山大学等1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议。

 

12月21日上午,研讨会举行开幕仪式。开幕仪式由我院熊春文教授主持,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姚兆余教授致欢迎辞。姚兆余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的基本概况、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情况及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随后,我院朱启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春光研究员、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张玉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晓毅研究员分别针对《农业与农民》《村庄福祉生产和治理问题》《世界农业转型与农业社会学》《工业化农业与农业社会学》进行了主题演讲。朱启臻教授指出今天谈农业社会学恰逢其时,因为它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国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通过指出农业的基本特点和本质、讨论农民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提出提升农户主体生命力、发展合作社的构想。王春光研究员通过辨析村庄福祉与福利的不同,指出目前村庄发展存在命令式整改代替引导性建设的问题,提出确保村民的主体性和农民发言权、参与权是村庄治理中的关键问题。张玉林教授指出农业的商品化、集中化和机械化是农业转型和现代化的主要趋势,这一转型对经济、社会、文化、健康和环境等多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同时对农业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王晓毅研究员谈到农村社会学到农业社会学的转型。他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专业化和规模化,但也同时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严重。除此之外,工业资本的渗入,使得农民脱离农村和农业成为可能。放眼当下,我们更应该关注第三次工业化与新技术带来的变革。

主题演讲结束以后,姚兆余教授主持了《农业社会学名著译丛》启动仪式。熊春文教授介绍了农业社会学的核心文献整理与“译丛”的旨趣。商务印书馆南京分社社长白中林先生介绍了译丛第一辑的进展情况。

12月21日下午至22日上午,与会专家学者聚焦“转型中国与农业社会学”这个主题,围绕“农业社会学理论传统” “乡村产业的嵌入与悬浮”“新型经营主体的行动机制”“生计、技术与伦理”“生态文明与农业环境”“农业文化与乡村发展”等七个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本次会议聚集老、中、青三代学者于一堂,群策群力对农业社会学的发展前景与研究面向进行了探讨。本次研讨会尝试一种新的研讨形式——接龙评议模式:先由议题引谈人抛出话题,每位与谈人对前一位发言人进行点评后再陈述自己论文,总评议人进行总体点评并对最后一位与谈人进行重点点评;在讨论环节在场所有人都可以发言。此种形式使议题更加聚焦,让每一位学者都成为主角,有针对性地讨论论文优缺点,相互启发,以促改进。

 12月22日中午,研讨会圆满闭幕。课题组首席专家熊春文教授对本次研讨会作出总结,他首先感谢各位同仁的参与。他指出,农业是一个重大的学术议题,既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社会学有独特的切入视角。我们应该开放视野,通过扎实的理论储备和经验研究,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学的想象力,剖析当下的农业转型,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我院饶静教授,马学军、刘超群老师以及桑坤、李阳阳等7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撰稿/桑坤 陈家碧  摄影/桑坤 李阳阳 柯雪龙  责任编辑/王树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