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重塑主体地位 凝聚乡村人才内生力量
——浙江开化2020年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一期纪实

发布时间:2020/05/29  点击量:

 

5月19日-21日,浙江开化2020年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一期在开化县委党校举行。中国农业大学·钱江源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我院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孙庆忠教授进行了为期3天的授课,来自开化县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水利局等单位及15个乡镇的26位基层干部参加了学习。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重塑乡村基层工作者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乡村振兴人才的内生动力,以青年人才对家乡的“粘性”激发其建设开化家乡的创造性,是该系列培训的主要目标。

针对基层干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孙庆忠教授对课程进行了精心设置和安排。“集体记忆保留着我们认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一个有深度的社会是拥有社会记忆的社会”,他以《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产业振兴与文化资源的挖掘》《如何成为日常生活的启蒙者》为题,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社会稳定连接在一起,揭示出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孙庆忠教授带领学员剖析了开化县15个乡镇的现状与前景,通过福建平和琯溪蜜柚、河南辉县乡村社区大学等案例,引导学员们对开化“两茶一鱼”的发展路径进行思考,对自身的心灵环保与职业操守进行再审视。

 

在第一天的课程结束后,学员们就各自所任职的乡镇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梳理,提出了特色产业发展与多元产业转型、干部队伍素质提升与引进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整治、乡村旅游开发与传统村落保护等问题。春风化雨、循循善导,孙庆忠教授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每一天的课程结束后,学员们都会将此汇总成文。在整理思绪的过程中也更加明晰了自身的改进方向,明确了开化的乡村振兴路径。

探讨开化资源、剖析文化根基、解锁自身能量,3天的培训课堂,既有欢声笑语又有泪花点点,大家收获满满、意犹未尽,纷纷感叹跟随孙庆忠教授开启了一次关于自我生命的“静悄悄的变革”。

已阔别大学校园8年的一位学员提到,“这3天的学习培训带给我最直接的改变是,我不再那么惧怕开口表达。我不再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担起责任。在平淡中坚守初心,在看清生活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也不失为一种成就。”

来自桐村镇的学员说,“要将桐村镇打造为具有闽南风情特色小镇,突然感觉身上担子有点重。”说完,脸上流露出的是干劲十足的微笑。

一位学员用“3个加法”概括了自己的培训感受:小产品+大文章=产业兴旺,乡土情怀+文化传承=不可估量,倍感压力+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说,“这短暂的培训让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乡土情怀、找到了挖掘自我潜力的方法,激励我更好地投入到平时的农村一线工作中去,这应该就是本次培训的真正意义吧。”

  

在本次一期培训班中,开化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给予了全力保障和大力支持,为开化县基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了平台。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乡村振兴尤为如此。中国农业大学·钱江源乡村振兴研究院拟定在浙江开化开展3期培训班,共培训100名基层干部。同时,还对我院学生与开化一线乡村工作者的联合培养进行了规划,将以结对的方式共同参与调研和实践,让学术研究植根于开化,把论文写在开化大地上。乡村振兴研究院将持续关注已参加培训的学员,激发乡村基层工作者的内生力量,发掘青年人才的潜能,因势利导地发现更多的“千里马”,助力青年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实现价值,打造一支素质优良、能打“硬仗”的乡村振兴生力军。

 

  

学员有感

 

中国文化根植于乡村大地,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之所在,我们每位三农工作者,都应当具备乡土情怀。

——林欢(农业农村局)

 

拥有区域优势、打造市场品牌,开化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乡村振兴样板县,我们基层工作者正是在这条路上孜孜以求,希望迎来秋天的收获。

——郑志林(农业农村局)

 

孙庆忠教授的川中传奇对我的影响特别大,之前对乡土资源和乡土文化不甚了解的我,如今也买来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作为此次学习之后的第一本课外读物悉心研读。

——徐文越(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川中社区大学的建办让我感受到了乡土情怀的力量,琯溪蜜柚的产业故事向我诠释了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这些案例也在指引着我们联系开化实际,探寻属于开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叶婧雯(文广旅体局)

 

什么样的乡村振兴之路是科学的?我们考虑这个问题时最要紧的就是立足实际,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出发,走出适合我们自己的路子。

——过科佳(资规局)

 

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想要振兴乡村文化产业,就要思考何为以人为本、如何做好人的工作。

——卫嵘(林业局)

 

开化能从平和蜜柚的成功中借鉴良多,如文化挖掘方式、产品的培育、品牌的打造、营销的开拓等,我们要一一提炼和消化。

——詹启立(水利局)

 

孙庆忠教授从工作和生活谈起,传递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当代年轻干部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要对自己的工作有思考,要从人生的高度体悟生命的意义。

——虞枫(池淮镇)

 

如何在乡村振兴中转变老百姓的观念、用什么方法让老百姓心服口服接受新事物,这是值得我们乡村振兴工作者不断思索、不断考察的难点。

——王云霄(池淮镇)

 

培训结束了,这是终点更是起点。因为在心中已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所以我们将会带着新的目标、新的期许,投入到未来的工作当中,结出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潘晓真(齐溪镇)

 

我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利用长虹特色文化赋予农产品以灵魂,在讲好产品故事的同时如何让村民对家乡、故土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毛瑛瑛(长虹乡)

 

对这次培训,我最深的感受有两点:一是基层工作要饱含热情,二是要有理想怀远志,这里的理想不是好高骛远,而是要理解平凡中蕴藏伟大,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程屹(长虹乡)

 

作为基层文化干部,我们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徐天宝(何田乡)

 

我们可以将乡里各村的居家养老中心与乡村振兴讲堂结合,引入当地小学教学资源和社会力量,做到常态化开展授课活动,真正让村民有乡土归属感。

——吴皓天(何田乡)

 

通过几天的学习,结合开化实际,我觉得可以做这几件事情:一、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形式提高干群保护乡土文化的意识;二、结合我县文化礼堂建设,设立村志馆、农耕文化馆,编写村志,深入挖掘保护文化遗产;三、通过编著乡土历史文化教材、开设传统技艺课程加强传统技艺的传承开发。

——严杰(中村乡)

 

孙庆忠教授的课程让我反思,进入体制工作后的我是否依然自律?我想,时间挤挤是有的,只是需要克服自己的惰性。我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实干。

——朱惠茹(大溪边乡)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的使命感加强了。我们还年轻,还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为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做一点事。

——方桂萍(华埠镇)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日,努力将现代科技融入乡村振兴,是我们作为青年干部在接下来几十年的工作当中责无旁贷的任务。

——余康(马金镇)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但经过我们不懈奋斗和努力,一步一步的积累终将会有一大步的突破。

——余晨玥(音坑乡)

 

现在的乡村也许最缺的并不是产业,而是近两代乡村人对乡土的情怀。期待新时代开化的乡村建设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打开方式和传承路径。

——方杭吉(杨林镇)

 

 教育是扶贫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天的交流学习,我的想法是我们基层工作者要积极建设劳动技能培训课堂、乡村振兴知识讲堂,设立农业社区、农业小村,培养贫困户的劳动技能,实现再就业。

——姚薪薪(苏庄镇)

 

乡村建设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一代代人接力,我能做的就是接过前辈的火把,奉献自己的光亮,照亮后来者的旅程。

——林逸晖(苏庄镇)

 

在乡村建设中我们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更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张胜(桐村镇)

 

我们要在合理合法、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大胆干,敢于说出自己想法,敢于创新工作思路,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做孙庆忠教授所说的那只快乐的“乙猴”。

——徐元东(芹阳办事处)

 

乡村振兴工作者不仅需要过硬的业务水平,而且需要强烈的建设情怀,我们要敢于做逆行者,不破不立,穷则思变,变则通透。

——周利凯(村头镇)

 

文化和教育是乡村振兴深沉的力量。让文化和教育走进村民的内心,让他们有自信和自尊,相信自己的能量和能力。我们作为基层干部要在这方面真真切切为老百姓做点事情,积少成多,从一人、一户、一组、一村,到无穷的远方。

——项陈关(林山乡)


【撰稿/邵念念  罗邱薇 摄影/王树远 责任编辑/邵念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