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道器合一,通力打造“全心”在线课程

发布时间:2020/06/21  点击量:

新学期到来,在线课堂如期开讲、精彩纷呈。近期,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策划的“我的在线教与学”专题报道了我院《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课程团队的线上教学故事。以下为报道具体内容。

我院开设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课程,组建了角色丰富的教学团队,实力雄厚。课程负责人由我院法律系任大鹏教授担任;李玉梅副教授、李梅副教授等和我校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郝晋珉教授共同参加。核心教学团队以外,课程组邀请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一级法官王思思作为特约讲师,讲授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法律实务;我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杨婧担任课程助教。

丰富的教学角色帮助本课程实现了法学和土地科学的学科交叉、法学理论与司法实务的互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结合。

推陈出新,改变授课方式

课程紧扣通识教育目标,围绕中国农村土地的法律和政策,讲授我国不同土地类型的制度安排、阐述和讨论我国农村改革的关键和热点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处理现实中的土地问题。任大鹏教授团队在新年过后,即带领团队集体备课,对授课内容和单元设置、教学材料分类整理与选取、教学形式与教育艺术、互动专题与过程评价等内容进行充分讨论、研究和打磨。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新学期的授课带来了新的挑战,任大鹏教授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学校在线教育平台,最大限度降低“停课”给同学们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好地提高“不停学”的效果。经过反复操练与实践,授课团队选择稳定教学平台系统作为基础,通过“1+3+1”模式开展多元复合模式授课,1个主播平台即在腾讯会议直播课程,每个授课单元细分为三个授课小节;3个辅助平台保证课程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开展课程预习、作业发布、专题讨论、课程录屏和学生学习效果信息反馈,在课程伴侣APP开展签到、随机点名和提问等随堂活动,在课程微信交流群发布课程即时信息和答疑解惑。每一堂课,教学团队成员都进行全过程的分工合作,提供课程全部内容录屏下载功能,有助同学复习和重温丰富的课堂知识和互动,以保证各种教学过程质量和学生听课效果。此外,还有每周1次的office hour时间,任大鹏教授带领团队在线答疑解惑,有效解决了线上授课没来得及提问、预习或复习中遇到的新问题。

打磨教学内容,彰显课程亮点

本门课程主要由六个授课单元、一个讨论单元和一个分组汇报总结单元组成,由不同的老师通力合作,精心打磨教学内容,凸显各部亮点。

前两个单元由任大鹏教授主讲中国土地制度绪论和基本制度 。他从“何为土地”“农村土地是谁的”“谁有权使用土地”等问题导入课程,结合自身丰富的立法、教学和实践经验,从法学的视角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进行精彩的讲授。任老师旁征博引,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为同学们打开理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大门。

第三单元讨论课主要针对农村土地承包地的收回与调整、耕地保护意义、工商资本下乡、土地延包30年不变政策、农用地“三权分置”、妇女土地权益、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闲置宅基地盘活等问题开展热烈讨论,学生们立足法学和专业知识,发表了精彩的观点,互相启迪。讨论课的设置使得同学与老师进行有益有效地互动,交叉学科的学生可以立足自身专业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不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第四单元由土地学院郝晋珉教授主讲。郝教授作为土地领域的专家,从农村与农村土地的概念与类型入手,将农村土地发展的历史脉络生动形象地为同学们展开,逐步深入,并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人文色彩,将略显平淡的土地知识与农村文化结合起来,引起了同学们的共情。而后结合当前我国特殊时期耕地面临的新问题,对我国整体耕地质量与农地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郝教授丰富的知识储备使得同学们对我国现有农地国情有了进一步了解,也引发了同学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第五单元由李梅副教授主讲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她从土地制度的历史演进角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同时,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经营方式,洞悉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让同学们理解中国农村土地形成的历史演进规律和形成过程。李梅副教授温柔有趣的授课风格,深受学生喜爱。

第六单元由李玉梅副教授主讲资源环境保护视域中农地制度。她从多维视角详解土地作为环境资环生态自然要素的重要特征和立法目标的实现路径,围绕“农地制度在资源环境保护法中的地位”、“农地生态环境问题与耕地保护”及“‘土十条’和土壤防治法”三个专题,释法析理,按照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保护农地,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李老师口齿伶俐,思路清晰,丰富的数据和超强的信息量为同学们打开了农地保护的新视野。

第七单元由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一级法官王思思主讲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司法裁判。王法官娓娓道来,循循善诱,为同学们分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的特点、变化趋势和司法裁判的思路、难点,抽丝剥茧的方式完成了典型案例分析,让同学们直呼过瘾。通过这堂课,让同学们对实际中的土地纠纷类型和特点有了更为清晰直观的了解,也实现了本门课程的“道器合一”宗旨。这样的授课方式不再局限于书本与理论,不同专业的同学们也能真正理解并体味到土地纠纷多元化存在于身边,有效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识别、理解和应用。

作为课程总结的一种特殊载体,此单元在于考察同学们知识掌握的程度,他们是否具备了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理论和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十组同学的精彩发言令老师们欣喜。学生们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具备用交叉学科视角分析问题的优势和特长,思考有深度,表达有温度,传递着他们对农地的热爱、忧思和努力。

同时,结课以较为开放性的小组汇报展示作为结尾,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及表达能力,也避免了课堂僵化的检验方式。考试不是目的,任大鹏教授团队更希望学生们在寓教于乐中真正感受到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

经验总结与思考

历时八周的课程已经告一段落,疫情期间特殊的线上授课方式却并没有阻隔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每位师生都收获颇丰。不少学生表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这门课程打开了大家对于农村甚至农业的了解的大门。同样,对于任大鹏教授团队而言,这样的授课方式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每位老师也都有了新的经验,助推了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魅力与教学挑战并存。

此次授课,一方面,加速了课程对于多平台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视频、音频等多元化的课堂展示方式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但是另一方面,太多的在线授课平台选择增加时间成本,体验每一个平台都需要学习和实操时间;在线数据传输会遇到空间不够等问题;由于直播课程选择的在线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也导致线上视频资料出现播放不能顺畅导致的短暂停顿,进而影响课程节奏;课程伴侣签到小程序无法进入而影响同学情绪;个别同学无法及时关注到课程通知导致一直未参与课程等问题。

教学团队通过多元化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的课堂氛围较活跃,参与度高,大部分同学对老师提出的思考问题都能进行及时反馈和有效沟通,且课程结束时都给予了团队内各位授课老师较高的评价;课后反思与讨论非常积极活跃,学生思考的深度和体现新思路、新思想的精彩答案令人欣慰;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思维,并可以做到联系实际,通过交叉学科视角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不足之处是,由于选课学生专业跨度大,部分同学对本门课程所讲内容并相关的知识基础,缺乏自信心,在对某些问题的理解稍有困难时产生畏难情绪,个别同学对课程的参与度不高。

学校本科生院为在线课程配备了优秀的研究生助教,特别贴心。本课程的助教杨婧同学们兢兢业业,上传下达,有效传递信息、收集学情、反馈教学质量,及时协助老师开展全教学过程管理,不仅锻炼和提升了助教学生的业务能力,也有效缓解了课程教师的管理压力,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此外,助教小姐姐用专业和敬业获得了同学中的喜爱和赞誉。

“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因知识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没有熄灭,正如结课时老师们所言,未来是属于同学们的,而老师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大家更进一步。”课程助教杨婧同学结课时如是说道。

 

【图文供稿/《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课程团队  责任编辑/王树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