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叶敬忠院长参加“高校社科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座谈会”并作交流发言

发布时间:2021/05/25  点击量:

5月22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的“高校社科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座谈会(社会学学科专场)”在上海大学举办。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谭方正,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毛丽娟,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等出席并致辞。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等8位社会学学科的专家学者,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伟大社会革命的生动实践,作了深入交流发言。作为专家学者代表,我院院长叶敬忠教授参加座谈会,并作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国奇迹”的交流发言。

谭方正在致辞中指出,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从社会学的视角共同探讨党领导改革开放伟大社会革命的生动实践,对于更好地发挥高校社科界资政启民育人功能,更好地凝聚起启航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要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来一次学科发展的大复盘,全面回顾各个学科成长的历史,系统梳理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清晰谋划未来发展的方向;来一场体系构建的大行动,强化中国特色,深化评价改革,提升话语能力,主动服务国家需求;来一轮科研方法的大创新,走出校园、走出书斋,走进工厂、企业和农村,走进实验室、互联网和大数据,走进国际学术前沿,迅速掀起新发展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新高潮。

  

叶敬忠教授在交流发言中,回顾了其见证的“八七”扶贫攻坚、整村推进、精准扶贫等重大扶贫行动,研究的瞄准机制、产业扶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要主题,实践的河北省易县西部太行山区“小农户对接市场”的消费扶贫行动。在此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中国脱贫成就伟大非凡、中国减贫过程生动具体。他认为,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中国脱贫攻坚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安排,在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行动实践,在于结构安排和行动实践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脱贫攻坚具有明确的思想逻辑,二是中国脱贫攻坚具有清晰的体制框架,三是中国脱贫攻坚具有完整的政策体系,四是中国脱贫攻坚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五是中国脱贫攻坚行动具有显著的科学性。他表示,社会学学者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同时,应该从学术理论的视角深刻诠释中国的脱贫攻坚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尤其应该发挥社会学学科的叙事专长,向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全面讲述中国的扶贫故事。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必须坚持社会学的整体性视角。在创造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国奇迹之后,社会学学者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深厚情怀和深入田野的学科特点和优势,继续投入乡村振兴的行动和研究之中,继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学科力量,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作交流发言的专家学者还有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级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上海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李友梅,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研究员,国务院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张静,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杰教授,教育部社会学类本科教指委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教育部社会学类本科教指委副主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


【责任编辑/邵念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