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我院公共管理与发展系教工党支部于11月11日举办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三场专题学习会。此次专题学习会由系教工党支部学习委员郦莉同志主持,全系近百名师生参与了学习和讨论。
此次学习会旨在促进师生对二十大报告的深入理解,搭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从公共管理和发展研究跨学科视角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会上,刘晓茜、左停、李建军、王海民、邓心安五位老师先后作了主题分享。
刘晓茜老师从家庭、亲属制度与性别问题角度入手,阐述了中西方性别发展评估视角的不同,并将其延伸至对中西方发展道路差异的审视与思考。与西方工业化叙事不同,中国家庭以抚育为主功能,亲属群体的建立是抚育制度的结果,“关系”而非“个体”是差序格局的基础。她以广西红瑶族旅游经济中的性别景观为例,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二十大报告提法进行了有机结合。
左停老师从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视角,认为民生福祉成为执政党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并以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重要措施,从中国自古以来的民本思想内在逻辑体系阐释这一政策路径的现实性与实践性,并提出从乡村振兴和教育角度进一步加强保障的建议。
李建军老师指出,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对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具有重要的制度意义,为未来我国引领世界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力量和动力机制。他强调通过公共管理体系化解科技领域存在的挑战和风险至关重要。
王海民老师以“乡村振兴的目的在于文明的再造”为题,从古代史和词源学的视角介绍中西方文明,通过对中国农业文明进行溯源,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及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要求与乡村振兴的目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中华文明的根在农村。文明再造就意味着以问题为导向的系统化创新,本地发展经验或全球公共产品的分享或文明的传播正是文明的再造过程。
邓心安老师从生物经济的时代价值视角入手,介绍了涵盖“医、食、美、安”的生物经济形态是在狩采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形态之后的未来经济形态,诞生了众多史诗般的人物,使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方式从赋能到使能、其经济形态的转换方式将以迭代、而非替代产生。他以农业为例,介绍了生物经济价值实现的“新型农业体系”具体路径,从“万物互联”到“万物共生”,重塑健康可持续的LOHAS时代生活方式。
五位老师汇报结束后,师生们就家庭与社会的内在关联及中西方比较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图文供稿/公共管理与发展系教工党支部 责任编辑/王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