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有效分享减贫经验的模式与策略研究”开题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2/08/10  点击量:

8月8日,由我院徐秀丽教授担任课题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有效分享减贫经验的模式与策略研究”开题会召开,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校科研院人文社科处处长张颖、我院院长叶敬忠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局局长贡森,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法学院教授强世功,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王逸舟,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小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袁正清作为评审专家出席会议。会议由我院副院长武晋教授主持。

张颖处长作开题致辞。她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发展与减贫领域取得的显著科研成果,指出学校紧扣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逐步形成了以涉农问题研究为核心、优质突出、特色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布局,并对参加开题论证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预祝项目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力争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

我院院长叶敬忠教授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学院对于该课题的立项表示祝贺,他指出,以李小云、徐秀丽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长期深耕于国际发展与减贫研究与实践一线,期待这一重大项目的开展能够带动发展研究学科的进步和发展。他指出,理论类学术研究要做到“搞清楚”“讲明白”,而本课题的重要性在于如何在现有减贫实践经验基础上搞清楚理论逻辑、讲明白学理价值,以学术理论贡献回应本课题应有的时代关切。

在课题汇报环节,徐秀丽教授作为课题首席专家首先代表课题组做课题总述,主要围绕课题破题立题、研究基础、研究设计等内容向与会专家进行了详细汇报。她谈到,本课题围绕中国如何参与全球发展与减贫治理的现实需求和中国减贫实践理论化的学术诉求,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有效分享减贫经验的途径。其终极关怀是,在当前传统减贫规范式微而新型全球发展范式转型之际,中国如何通过减贫经验分享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构建新型关系、并与既有的全球发展体系交互融合。在具体研究问题上,本课题将分为四个子课题,尝试回答中国在一个已具有稠密发展和减贫规范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全球减贫治理体制中通过何种途径、采用哪些方式方法推进其具体何种经验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有效分享等三大问题,尤其注重从发展知识生产的主体位置、提升他者视角下中国发展和减贫经验的世界意义,从而进一步丰富我国国际发展领域国家战略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意涵。

子课题一“全球发展与减贫治理体系的生成路径”负责人李小云教授提出了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福利主义性减贫、后发国家现代化转型实践性减贫、以及减贫规范全球化三条线索,并以这三条线索打开全球贫困与减贫治理的生成路径的机制黑箱。同时,在研究视角上,他强调要超越“本土-全球”的二元思维结构,思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减贫经验的生成、传播和转化。

子课题二“‘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和减贫现状与需求”由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牵头。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体系、WTO多边贸易体制等全球治理体系对接的机制正在探索,而“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和贫困水平高度分化,课题组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基础设施联通等四个维度识别出四类国家,尤其关注非洲与东南亚、南亚等绝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还将选择坦桑尼亚、老挝等典型国家剖析其贫困和减贫政策,尤其探究其与中国开展发展减贫合作典型项目中对于中国要素的反馈与重塑。

子课题三“他者视角下中国发展与减贫经验总结与提炼”负责人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牵头。他指出,课题组将要理解中国减贫的实践是什么?何以有效?主要路径和动力机制是什么?一方面,要厘清对于以上问题的学术共识,并回答好“贫困人口如何从多种减贫路径中受益”这一问题;另一方面,要厘清中国减贫实践中的一般性经验和特殊性经验,并探究如何更好地使其他发展中国家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经验。

子课题四“现有减贫经验分享机制与提升”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教授牵头。他强调了全球南方在消除贫困议题上的重要意义和主要贡献。课题组将在总结现有分享路径特色的基础上,注重传播分享的新机制建设。课题组将识别核心行动者与平台机制,包括以世界银行、联合国为代表的传统国际组织,以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等为代表的新兴国际发展机构、以中非合作论坛为代表的区域合作平台机制,以及各类双边发展援助机构等,尤其注重与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互动共享。此外,在减贫经验分享内容上,课题组会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直播电商、企业运营方式、学习交流平台等实践要素。

评审专家肯定了本课题的重要意义、学术价值和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建议。

贡森局长指出,中国减贫经验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作为传统发展理论中非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是如何实现长期高速经济增长和良好治理的。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在减贫经验内容生产方面,中国实现经济资源有效配置与政治有效治理的机制需要打开;在减贫经验传播方面,需要梳理总结国际上已有的减贫经验分享平台及其效果、已有的传播方式和分类特征等;在减贫经验落地转化方面,结合团队优势呈现微观层面发展减贫的试点,提炼伙伴国如何进行有效沟通与推广。总体上,在国际格局转型与地缘政治凸显的当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何讲述发展故事、平衡全球利益和发展中国家利益、促进中国务实经验在国际社会沟通交流都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应有之义。

强世功教授指出,课题既浓厚的时代特色,也有很强的理论与政策关怀。一方面,从减少贫困切入超越意识形态的发展问题,对于解决南方国家现实发展问题和争取国际话语权都非常关键;另一方面,从中层或者微观理论上对于减贫理论进行创新,通过中国减贫实践中的技术性经验更新发展理论将是非常重要,且值得期待的学术贡献。

王逸舟教授强调了本课题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从研究定位、研究路径两个方面对课题的未来推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指出本课题可以聚焦减贫经验分享在国际发展合作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贡献,以国际组织和国别比较的路径方法厘清发展减贫经验及其分享的类型学与科学规律。

王小林教授首先强调了本课题的核心关注点,即首先要聚焦中国的减贫经验。对此,他认为需要关注强大的反贫困执行体系、“三支柱”减贫公共政策体系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体系。其中,“三大支柱”的政策体系是指利贫性经济增长政策、包容性社会发展政策和多维度的精准扶贫政策。其次,对于国际分享,中国应该分享什么经验、如何表达、采用什么分享模式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挖掘。此外,他还建议要突出强调本土知识的理论创新。

袁正清研究员指出,本课题的重大意义在于着眼于中国减贫经验分享在学理意义上的知识贡献,即全球南方的兴起与平行经验分享的理论提升。中国学界对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这一研究问题的南方化转向带有发展意涵,而国际发展合作与全球减贫经验的需要超越“全球-地方”范式以贡献来自全球南方的发展知识。其中,全球发展与减贫规范的生成、扩散与竞争是可供参考的研究切入点,同时也高度期待课题成果在南方国家产生影响力。

专家评论结束后,徐秀丽教授代表课题组向与会专家提出的评审意见作出回应,她感谢各位专家的讨论和建议,感谢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并表示课题组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会认真吸取专家意见,争取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李小云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课题组将以减贫为中心问题和方法,超越“普遍-特殊”二元范式,回答“世界-中国”的辩证关系,在客体主体化进程中规避中心主义,积极拓展学术视野和研究深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齐头并进,为推动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至此,专家组通过项目开题报告,各课题组成员认真思考,项目开题会在热烈的气氛中顺利结束。

【撰稿/富楚楚 摄影/赵天阳  编辑/王树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