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发展学院成功举办“21世纪全球发展与农政转型”国际会议
发布时间:2023/10/18 点击量:
10月10-12日,“21世纪全球发展与农政转型”国际会议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盛大召开。此次会议由人文与发展学院联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农民研究》(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全球南方国家农政研究青年学者网络(CASAS)等共同举办,来自55个国家的400多位知名学者、青年学者和实践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规模空前,由8个主旨论坛、39个分论坛组成,涉及农业政治经济学、农业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政治生态学、性别研究与移民研究等不同学科和领域,涵盖全球发展、农政转型、都市农业、人口迁移、数字技术、农业企业、环境变化、气候变迁与食物体系等多个主题。会议以“回望农政研究五十年”的主旨论坛为开端,以“农政变迁的未来”的主旨论坛为收尾,共展示论文128篇,其中既有宏大的学科发展方向与前沿问题的探讨,更有对现有概念和理论提出挑战的案例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杜太生分别在开幕式以及闭幕式中致辞。
在以“回望农政研究五十年”为主题的开场主旨论坛上,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亨利·伯恩斯坦(Henry Bernstein)高度赞扬了《农民研究》期刊在推动农政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在当代农政转型研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学者致力于改变世界的不懈努力与实践传承以及将农民视为一个整体、一个阶级和一种社会运动的风险。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教授围绕中国的农政结构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国的农政结构以及是否存在农政转型的中国路径这三个关键问题,讨论了中国的农政结构及其实践逻辑。他对中国农政变迁中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这四个关键领域的多重形态进行了概述,强调了五种经典理论框架在农政研究中的作用,并指出中国农政变迁的复杂性、实践性与动态变化。全球性社会组织“农民之路”总秘书长摩根·欧迪(Morgan Ody)强调了农民在全球转型发展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农民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推动社会变革、实现食物权利方面的积极作用。她呼吁建立新的国际贸易框架、重新审视土地改革、规制跨国公司权力,呼吁重新塑造农民自己的叙事方式。三位学者关于全球及中国农政转型的主旨演讲引发热烈讨论和现场多轮问答。
在以“农政变迁的未来”为主题的闭幕主旨论坛上,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扬·杜威·范德普勒格(Jan Douwe van der Ploeg)热切地展望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小农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未消亡,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型,出现了新业态、新市场和新的联合方式,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妇女和年轻人在转型中的作用更加清晰可见。清华大学严海蓉教授指出了此次会议尚未充分讨论的一些方面,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生态社会主义能够得到更充分讨论,日益重要的金砖诸国(无论是经济联合体还是独立国家)能够得到更多的研究关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拉吉·帕特尔(Raj Patel)呼吁我们重返唯物主义,更深刻地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对全球食物、移民、能源、卫生体系的侵蚀。津巴布韦马龙德拉农业科技大学副教授乔治·穆迪木(George Mudimu)、跨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希瓦·凯(Sylvia Kay)以及“农民之路”印尼分部负责人载纳尔·扶特(Zainal Arifin Faut)再次强调,土地问题和气候问题将继续是未来农政转型研究和实践的主要议题。
此外,会前国内外嘉宾举办了多场涵盖多个主题的准备会议;会后百余位国内外学者前往河北省易县开展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实地调研活动。
谋求发展是全球人民的共同愿景。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型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是延续了上百年的议题,凝聚了无数学者的反复思考和实践探索。这次学术会议成为分享相关知识的重要平台。围绕全球发展与农政转型,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为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贡献智慧和力量。正如林万龙副校长和杜太生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的,此次会议不仅代表了中国农业大学继续开放地迎接全球学者、农业实践者的姿态,也代表了中国农业大学将继续求取它山之石,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此次会议召开之际,正值《农民研究》创刊50周年,人文与发展学院建院30周年。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正在成为发展研究与农政转型研究的国际学术中心和重要智库。
【图文供稿/会议工作组 责任编辑/王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