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研讨会在北京房山大峪沟村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0/27  点击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讲话精神,10月22日下午,由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和房山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研讨会在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大峪沟村童心小院成功举办。该研讨会由我院副院长吴惠芳教授主持,得到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并吸引了“三农”领域的诸多专家教授。与会嘉宾就“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热烈发言,积极分享,形成理论见诸实践的思想聚会,不仅启发了新的思考,还为未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和发展战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启臻以大峪沟村四年来的发展成绩为例,提出建设乡村可从“四微”经验和改善农民认知开始。他介绍了大峪沟村的微景观、微田园、微文化、微组织建设经验,认为通过“做给农民看”的“四微”方式能够改变农民认知,提升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村落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领域专家曲天军强调,动员社会力量将成为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峪沟村能够发展到今天一派生机的模样,主要是领导强有力,科技赋能有力,群众有积极性,有品牌资源,并认为中国农业大学专家队伍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建议加大村庄产品的资源开发深度,包括与产品相关的书画、书法、摄影、视频、媒介宣传等,引导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方社会力量参与。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京春认为,扶贫要关注文化和教育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和科普知识普及,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回到农村做出贡献。该所朱洪启研究员提出,小而美的农民知识科普是乡村建设的关键,需要将科普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来促进农民的农业知识更新和农业生产发展。

北京市农研中心副主任张英洪研究员指出,乡村发展需要注重细节才能落到实处,比如科普知识细节;需推进政策制度的改革以保障农民权益,实现城乡资源的双向自由流动,促进乡村振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认为,大峪沟村两位朱教授回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谁来科普和如何科普两个问题。一方面通过乡村会客厅等方式,让科普主体与客体相互转换融合,对科普人物和内容进行再发展、再融合、再创造;另一方面构建一个框架来促进科学知识和文化在乡村中的传播。他建议基于AKSTIC的框架发展数字乡村,整合数字资源,融入农耕文化,使农民逐步参与并适应数字化生活,实现科普入村,让科普内容适应数字时代。

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南马庄村党支部书记范鹏远谈到,南马庄村可以从大峪沟村的经验中学习,通过促进产业振兴和发展民宿,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留住人才并吸引游客,以打造景观稻田为特色,积极行动起来;兰考县谷雨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党支部书记张砚斌补充道,与中国农业大学有着悠久历史关系的南马庄村,在新时代要学习大峪沟村的乡村振兴经验,包括吸引市民下乡、推动科技创新和弘扬亲力亲为精神,以提升村庄发展和吸引市民参与。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学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刘忱副教授强调,新时代知识分子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她认为,朱启臻教授等人通过专业理论和工作方法,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练,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展现了卓越的乡村建设行动力。他们把文化科技赋能乡村,包括把先进的发展理念带到乡村,带着乡村情怀组织农民,发挥学术优势发展产业,把更多的城里人带到乡村,把更多的发展经验进行再创造和升级等,这为关怀乡村的高校研究人员提供了新思考。她还指出:知识分子应怀揣人民情怀,解决现实挑战,与农民共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在此过程中将自己生命融入有意义的框架中实现自身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农村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我院教授任大鹏认为科技的定义需要扩大,不仅仅包括自然科学和主流技术,还应包括社会科学。他认为,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民更依赖社会化服务而不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因此科技应该以不同的方式为农村服务。北京郊区农村在科技接受方面存在固有问题,如新技术采用成本、农民合作意识等,这可能对科技传播带来挑战。他表示,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技术替代,但这也可能对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引发新的不公平现象,所以科技振兴乡村需要深入探讨公平和正义问题。朱教授和其他人在不同乡村的实践为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树立了榜样。然而,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然是挑战,应深入研究这些问题。

全总原职工交流中心秘书长王舟波则满怀深情地谈了他对我院教授们在以行动育人、在行动中做学问的精神表示致敬。他说“向踏实认真做事的人致敬,一群始终秉持理想,以朴实纯笃的信念教书育人的人,其精神和风范,启迪我们在喧嚣纷乱的世风之下,如何站稳脚跟,抵御生活中种种扭曲变态的纷扰。”

我院院长叶敬忠教授进行总结,他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重视乡村振兴好措施的延续性实施,注重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结合。要重视政策在五年、十年的落实效果,以整体性眼光看待乡村规划。二是要发挥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性作用。农民是村庄的主人,要使其从跟随者、陪衬者转向实施者、创造者,激发村庄内生作用。三是要关注农民关心的议题。提出健康、教育、养老、就业是农民关切的问题,要向提升农民幸福感方向奋进。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所长、我院教授何慧丽提及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三点关切。首先,挖掘乡村地理资源的多元功能。如大峪沟村通过发展柿子田园的采摘功能、地理资源的科普功能以及柿子相关产品的加工制作功能,实现了种养、加工、文旅等三产融合的发展效益。其次,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要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三产融合。比如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普文化节的节目安排、景观设计和活动设置,展示乡村的艺术美术、自然教育、食用药用体验等,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最后,乡村振兴要从个人、小事和既有条件做起,踏实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吴惠芳教授指出,不管是脱贫还是发展,最核心的是人的问题,解决好人即农民的问题,农村就能发展了;而这一切要从基层和实践做起。

【文/薛湘钇 王春成  图/王春成  编辑/王树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