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第五届乡村振兴青神论坛在青神县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3/11/01  点击量:

10月29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主办、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青神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乡村振兴青神论坛在四川省青神县顺利召开。本届论坛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分两个阶段进行,上午为会议主论坛,下午为“公共服务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与文化繁荣”“公共服务与人才保障”“公共服务与弱势群体关怀”四个平行分论坛。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王超英,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竹村,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罗必良,我院院长、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叶敬忠,南京大学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童星,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我院教授任大鹏,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院长孔祥智,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徐旭初,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杨东霞,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吕孝礼,北京益创乡村女性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陈琼,我院党委副书记李玉梅,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超,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党工委书记袁晓霞,青神县委副书记、县长邱磊,青神县委副书记黄勇,以及青神县各部门各乡镇村社的领导干部出席论坛。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全国40多所院校的专家、青年学者和硕博生参与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任大鹏主持,王超英、赵竹村、邱磊先后致辞。

王超英立足党的二十大“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的精神,强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战略意义。他指出,尽管我国倡导贯彻城乡统筹的法治理念,在现行法中也已建立了促进乡村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但实践中仍有诸多错位与缺失。他提出,新时代乡村公共服务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乡村公共服务法律制度供给上在土地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亟待完善。最后,他期待本次论坛形成系列重要成果,能够为国家的法律制定和政策制定有更好的建设性意见。

赵竹村立足党的二十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精神,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强调中国农业大学“强国兴农”的使命与担当,并为与会领导、代表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三院两站一体系”的新型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体系,高度肯定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及青神乡村振兴研究院在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贡献,向此次论坛成果表示期待。

邱磊介绍了青神县的基本概况以及青神县在促进三农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荣誉成就,从特色农业产业、宜居乡村建设、“三农”改革等方面介绍当地的实践经验,并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开幕式后,黄勇分享了青神经验。他以《“五化五心”优服务,力促城乡更融合,奋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竹艺名城》为题,就青神在推进公共服务、促进城乡融合工作中的思路、实践和启示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他以青神在推进城乡融合,服务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五个突破口为典型案例,向大家介绍青神在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电商服务专业化、推进养老托育亲民化、推进教育医疗集团化、推进政务服务便捷化五方面的实践经验,展现了青神智慧。

主题报告环节,由罗必良、吕孝礼、童星、孔祥智、徐旭初、杨东霞、陈琼七人进行了精彩演讲。

罗必良作了题为《饥荒、信念与逃离——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反思》的报告。他构建了“饥荒-信念-行为选择”的分析线索,对中国南北省区尤其是稻麦种植区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教育投资的“信念”意蕴及其政治经济学性质。罗必良提出,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重要的“非经济”本质,主流经济学关于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或许存在“偏差”,教育并不必然地具有激励生产性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乡村人才振兴或许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的基本策略,具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必要性。

童星作了题为《加强城乡社会治理,确保基层公共安全》的报告。他首先从城市化与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创新三方面相关的问题进行破题,介绍当下社会治理的背景与保障公共安全、化解社会矛盾、培育自治社会的三大目标。他提出,为加强城乡社会治理,确保基层公共安全,应当统筹发展与安全,以“四险通评”“一专多能”控风险增量;应当排查危险源和脆弱性,消风险存量;应当理顺体制机制,压实风险管理责任。

孔祥智作了题为《城乡怎样融合——四市(区)证据》的报告。他从国家立法与政策背景出发,结合诸城市、郫都区、宜兴市、桐城市四市(区)的证据,从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三方面探讨城乡融合的基本做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乡融合在“钱”“地”“人”三方面现存的问题及建议。

徐旭初作了题为《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基本路径及现实问题》的报告。他从基础层、控制层、内容层、环境层四方面界定数字乡村的内涵,结合乡村数字化生产的典型案例,详细阐述了乡村数字服务的实现路径、关键机制,并提出当前乡村数字服务的存在问题及建设建议。

杨东霞作了题为《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村振兴》的报告。她指出当下农村社会形态结构变化的特点,认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面临着专业要求强、资源基础弱、供需差异大的挑战,提出完善乡村法律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认为应当以高质量公共法律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陈琼作了题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构与持续运转——以益康三心互助养老项目为例》的报告。她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索,总结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提出现存居家服务供需不平衡不对称的问题,指出应建立符合乡村消费需求、方便可及的服务体系,以满足规模化、数字化、组织化的三大目标。结合益康三心互助养老项目,她提出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行动方案,从养老方式、服务人才、服务形式、付费类型、运营机制五方面对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行动进行再反思。

吕孝礼作了题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现状、挑战与未来》的报告。他介绍了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的概况与基本属性,基于其所在团队在贵州、河南、黑龙江、福建、四川等地实地走访调研的详实数据归纳我国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的现状。从基本公共服务视角、社会保障视角、行政给付视角对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进行再思考,以此分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下午四个平行分论坛共35位嘉宾对其研究成果展开分享。

分论坛一的主题为“公共服务与产业发展”,由滨州学院魏学文教授主持,我院陈龙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穆钰副教授点评。杨晖、雷锦锋、彭玮、许梦远、李佳佳、赵月峰、闫松、朱理等八位嘉宾就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中“农民”问题的法理重述、我国农业实现碳中和的法制保障、消费帮扶的组织基础与运作机制、村社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机制探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新乡贤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政府补贴与农村环境治理、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转型的实现路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等相关议题进行分享。

分论坛二的主题为“公共服务与文化繁荣”,由大连海事大学叶萌老师主持,内蒙古大学副教授张彬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青神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高台镇党委书记王军点评。耿达、成鸿庚、楚歌、黄厅厅、姚晨欣、杨舒情、涂月梅、薄千智、刘畅等九位嘉宾围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机制、乡村社区“新安代舞”的公共性、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等相关议题进行分享。

分论坛三的主题为“公共服务与人才保障”,由大连海事大学郭锐老师主持,我院刘明明副教授、许昌学院胡建锋副教授点评。雷丹露、姚传旺、张梦云、贺子娟、郭志杰、庹琴、王茜、齐清诏、祝茹玉等九位嘉宾围绕农村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中坚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及其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增收,村干部参与乡村治理的新型逻辑建构,村干部内部的治村逻辑,新乡贤助力农业现代化参与乡村治理,新时代职业教育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农民教育制度的历史脉络、演变逻辑与变迁动力,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汇总等相关议题进行分享。

分论坛四的主题为“公共服务与弱势群体关怀”,由我院博士生陈吉平主持,我院李玉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胡鹏辉老师进行点评。袁明宝、王向阳、马泽乔、黄诗雅、蒋涵月、万浩然、谢清馨、周孜佳、张家阳等九位嘉宾围绕半市场化社区互助养老、村社内生型农民家庭养老院、农民职业化与劳动保障水平、小农户有效对接定向市场、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功能与模式创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福利效应、中荷医疗服务创新的比较、代际和性别关系变迁下农村老人的养老突围、区域发展新格局等相关议题进行分享。

论坛闭幕式环节,由任大鹏主持闭幕式,叶敬忠作总结发言。叶敬忠对青神乡村振兴的成果表示了极大的肯定,他回望与青神相遇的十七年,指出青神在探索城乡融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成绩,孕育了诸多学术启发点。同时,他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关于乡村振兴行动的诸多想法,反思当下乡村振兴行动中存在着实践者思想误区和实践误区,指出促进乡村振兴要注重保持土地与农民的紧密联系。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现状,他提出乡村振兴工作存在的九大问题、农民最关心的九大问题、基层干部面临的七大困惑,呼吁学者正视学术研究,怀揣国际视野,与国际接轨。他强调,作为学者还应当肩负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切实深入基层,关注农民视角。叶敬忠对未来加以展望,并对为此次青神论坛召开的所有工作人员予以致谢。

本届青神论坛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广泛凝聚乡村基层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共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谋求新探索、拓展新思路、开启新篇章。论坛前,与会嘉宾在青神当地开展了为期一天的主题调研。

【图文供稿/徐展 陈吉平  责任编辑/王树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