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实践出真知 交流促发展
——我院组织留学生赴河北易县实践学习

发布时间:2023/06/14  点击量:

为深入推进来华留学课程体系建设,深化留学生乡村学习教育实践,充分发挥农林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显著优势,5月21日至6月9日期间,我院组织在华留学生共57人分两批前往河北省易县实践学习,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感受中国田野。其中,第一批由王妍蕾副教授和贺聪志副教授带队,第二批由刘娟副教授和郑宇洋老师带队。

 

(一)探索传统小农经济

自1997年开始,我院叶敬忠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长期扎根河北易县太行山区,以包括易县坡仓乡桑岗村在内的4个村庄作为研究基地,将实践、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开展了围绕农村发展、贫困问题、乡村振兴等重大社会问题的一系列行动研究和创新实践探索。其间,以巢状市场为核心的消费扶贫新模式和新路径应运而生。

实践学习期间,留学生通过聆听贺聪志副教授、刘娟副教授和驻村挂职研究生的细致讲解,深入了解巢状市场的理论模式与发展现况,并在此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入户调研,对村支书、巢状市场负责人、参与巢状市场的普通村民等多种利益群体进行面对面访谈和观察,生动地感受到了减贫战略、巢状市场理论与实践和发展干预方法在桑岗村的实施成效。

 

 

(二)研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实践学习期间,留学生走访了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对易县当地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重点研学。

在润福园樱桃采摘园,留学生们与企业创始人刘文坡先生展开座谈,就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流转、果树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销售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在禾丰牧业有限公司,留学生们走访参观了白羽鸡屠宰车间和养殖车间,对如何将温控系统、自动化屠宰设备等现代科技应用于传统农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百泉生态园,留学生们体验学习了中国以特色农业、社环农业、农事体验为主导,集乡村度假、社区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三)感受传统农耕文化与民间艺术魅力

在研学现代农业之余,留学生们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桑岗村村民的亲身示范和耐心指导下,留学生们拿起犁和耙,两两一组,热火朝天地播种起了黑豆和玉米,在体验了农耕劳作的同时,对桑岗村以建设活态和场景式农耕文化与耕读教育基地为重点思路的乡村振兴创新路径进行了实地探索。

此外,以满族结绳、易水砚拓片、张保军绞胎陶瓷为代表的易县民间艺术精粹向留学生们展示了博大精深、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在结绳技艺观摩现场,留学生们探索该项艺术的历史文化渊源,在老师的指导下编织了代表美好愿望的结绳饰品以寄托家国之情;在易水砚传习所,留学生们学习并体验了易水砚拓片技术,以文房墨宝窥探中华历史之厚重;在绞胎瓷研习所,留学生们以观摩学习结合实际操作,被这项荣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技艺所折服。

 

 

(四)融入当地村落文化

实践学习期间,留学生通过参与乡村文艺汇演、组织篝火晚会等方式与村民同庆同乐,主动融入当地村落文化,切身参与到村民们的美好生活中去,为促进不同国家之间跨文化交流、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当地举办的乡村音乐节上,各国留学生倾情演绎的非洲风民族舞在古老的乡村戏台上熠熠生辉,中非师生携手演绎的中国风民族舞《如愿》大气悠扬、燃动全场,一出出传统与现代交织、民族与世界交汇的精彩表演点亮了大山深处的小小村庄;在驻村干部和挂职研究生的精心策划下,在山村夜晚璀璨星空的映照下,留学生们与村民围绕篝火翩翩起舞、欢歌笑语,手拉着手、心连着心,谱写世界民族团结发展的时代华章。

 

 

(五)领悟地方文化与红色传承

实践学习结束之际,留学生们以打卡易县博物馆、攀登狼牙山的形式体悟了地方文化与红色革命的生动传承。

在易县博物馆,留学生们聆听历史精髓,以天下馆藏博览江河湖海,对易县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深刻和直观的感受;在狼牙山之巅的五勇士纪念塔,留学生们登高远眺,追古思今,唱起了经典红歌《打靶归来》,在悠扬的歌声和“我爱你中国”的欢呼声中为此次实践学习画上了圆满句号。

 

易县之行使留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相结合,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面貌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汲取了多元化的乡村发展经验,深化了世界各国乡村发展研究的交流互通。

【留学生实践学习心得摘要】

在带队老师的组织下,留学生们以分组形式围绕此次实践研学展开讨论,总结收获,发表见解,辩证分析。

以来自卢旺达的DAMAS MUSONI为代表的第一组留学生通过几天的学习,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在桑岗村的实施现状有了深刻感悟。他们认为,正是有组织的社群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生产市场的可达性、文化的多样化等多重因素促使村民们被真正地调动起来,为乡村的集体发展积极贡献个体力量。他们切身感受到村民好客、朴实和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地社区、地方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团队通过构建包括巢状市场在内的各种经济与社会活动,共同致力于保障农村社群可持续生计作出的努力与成绩。

以来自马拉维的VERONICA LUDAKA为代表的第二组留学生此行实践学习收获颇丰。他们围绕当地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农业实践活动进行了重点考察,并对中国乡村社区资源管理的组织方式进行了深入挖掘;通过对巢状市场的调研学习,他们认为构建农村生产者与城市消费者零距离对接平台能够促进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交流,也是城市居民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反哺,非常认同这种“双赢”的农产品供给模式和有温度的“消费扶贫”实践探索;通过参与“村晚”和篝火晚会,他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更将易县之行视为难忘的人生经历,期待能够参与到更多中国乡村的田野实践中去。

第三组留学生在来自埃塞俄比亚的GENET ABEBAW ASEFA的带领下,很快就和当地村民成了“一家人”。他们认为四面环山的桑岗村地理位置并非优越,但这并未阻挡村民在各方支持与帮助下辛勤耕耘和不断成长的脚步;以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团队为主导的参与式发展模式更让他们切实领会了以学术引导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这些宝贵经历引发了他们对自己国家如何消除贫困、发展乡村的深入思索,希望通过对中国式发展经验的借鉴与思考为自己的国家贡献力量。

以来自赞比亚的HERBERT PHIRI为代表的第四组留学生通过易县之行见证了如何有效地在人民和政府之间构建良性的社会契约以促进共同发展。在桑岗村,他们看到了县政府和村两委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带动村民从根本上脱离贫困的显著成效;在考察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过程中,他们见识了当地以优先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或地区社群通过就业、消费等方面带动贫困人口发展和富裕的做法,认为将这种“涓滴效应”运用在乡村治理与发展进程中不失为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在领略各种民间艺术、地方与红色文化之余,他们惊叹于源远流长、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也对在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中国做法赞叹不已。

以来自塞拉利昂的MUSTAPHA SESAY为代表的第五组留学生感悟颇深,表示在桑岗村的经历让他们真正理解了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生计模式的变迁过程。他们从不同侧面探究当地村庄从典型的中国北方传统村落转变为将水、电、互联网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现代化”乡村的发展路径,并强调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村民产生了无可取代的积极作用。相比之下,他们反思自己的国家在减贫与乡村发展的根本环节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在实践中被反复检验的中国经验为他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他们此行的最大收获。

【图文供稿/陈博洋 任琦洁 李江卓 责任编辑/郑宇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