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2023年秋季学期第1讲(特场9)于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人文与发展学院CIAD报告厅开讲。受邀进行本场讲座的嘉宾是香港岭南大学政府与国际事务学系教授李连江。
本场讲座的主题是《做中国农民研究如何回到事实本身?》。李连江教授坦言,做我国的农民研究,毫无疑问是一个很有挑战的工作。在国际研究的中国领域中有一个疑难问题,就是中国人民对于政府的政治信任问题,部分国际学者质疑中国的数据结论。李连江教授认为,问题不是出在数据上,问题也许是出在收集数据的工具上,另一个可能是问题出在我们对数据的解释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连江教授以自己的研究历程为例,主要阐释了五条研究路径。
第一是现象学。我们在观察农民和理解农民的时候,不要轻易地套用概念,有些概念可能不合适,不能生搬硬套过去。例如在中国人的语境中,“信任”的意味与英文中的Trust是不同的,英文中的Trust前提是假定信任的一方和被信任的一方是平等的,而中文语境下的“组织信任”与“领导信任”带有上下级的意味。因此,面对这类情形,我们需要运用现象学的知识,把概念搁置起来,然后去了解这个概念想去描述、但是没有办法准确描述的现象,这个过程就叫做“设法回到事实本身”。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分析数据时,我们可能要把认为“不成问题”的术语、测量等“打个括号”。
第二是解释学。如果是遇到了不合适的概念,要先把它搁置起来,然后想办法去理解这一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一些“解释学”的原则,解释学通俗来讲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即“换位思考”“换位思维”。解释学应用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想实现与另外一个人的视野的融合,一定要真心诚意地相信他是对的。
第三是类型分析。类型分析,就是根据不同维度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不同类型。李连江教授认为,在中国的政治信任研究中,对政治信任的目标可以按照动机与能力两个维度进行分类,从而得出一个三乘三的表格。从结果来看,九个类型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全信、偏信、怀疑、悖论式信任、全不信。这样就把复杂的中国人民政治信任问题简化为了五种类型。
第四是量化研究。量化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不认为这个世界是确定的,一切都是可能的;是用一种概率的思维方式来看世界,但是用概率的思维方式看世界之前,要先把这个世界的“打碎”,因为只有测量一个个的碎片,才可能形成量的数据,这便是量化分析的全部。对于量化研究方法,李连江教授坦言,在学术界“借用问卷”的情况很通行,因为这种做法有利于和他人对话、撰写文章,而自己的研究一般不使用美国学者惯用的这种做法。
第五是聚类分析。通过量化研究,问卷会收集到大量的数据,针对这些数据分析时要有超越常规的统计分析。李连江教授介绍了K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复杂的数据简单化。经过K均值聚类之后,会发现大量的问卷数据呈现出四种清晰的信任形态,分别是全信、差序政府信任、全面怀疑、全不信。通过聚类分析,他进一步指出,“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和“对地方政府的信任”表面看起来是两种不同的信任,实际上表达和折射的都是对中央的信任,不同的是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是指对中央执政动机的信任,而对地方政府的信任表达的是对中央执政能力的信任。
最后,李连江教授向年轻学者们分享了自己做学术研究的心得体会。一是要有冒险精神,不要做四平八稳的题目,不要做完全正确的题目。二是要有机会主义,不要等待万事俱备再去写文章,积极发表每个阶段性成果。三是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去追求最优化,不要去追求最大化。当年轻学者陷入焦虑的时候,可以做点自己擅长的事情。
讲座最后,李连江教授就研究的样本问题、变量选取问题、历史语境与具体概念阐释等问题与听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整理/赵云 编审/邵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