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17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改造乡村到建设乡村——河边村十年发展的田野观察与多学科对话”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行。本次对话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联合主办,来自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公共管理、区域国别发展等学科的50余位学界专家、政策界专家、政府代表、媒体代表、企业公益部门代表及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对话专家合影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河边村的实践是具有中国农业大学特色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典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科学家以行动介入社会的极为少见的案例,在理论、政策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对话专家合影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与对话专家在景洪市勐罕镇曼峦站村进行对话,西双版纳州委书记朱家伟、景洪市委书记赵刚等也陪同考察曼峦站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王春光,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林万龙,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州长刀文,腾讯可持续价值副总裁、腾讯SSV为村发展实验室负责人肖黎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县长黄磊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辞。
王春光副会长致辞
林万龙副校长致辞
刀文州长致辞
肖黎明副总裁致辞
黄磊县长致辞
在随后的活动中,中国农业大学资深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腾讯SSV为村发展实验室共富乡村负责人陈晶晶分别就城乡融合型乡村建设,以及数字技术推动共富乡村的社会价值创新实践进行介绍。
李小云教授介绍基于河边村的城乡融合型乡村建设
腾讯SSV为村发展实验室共富乡村负责人陈晶晶介绍
多位来自各高校的教授就中国现代化中的乡村问题,从多学科、政策与实践、思想与理论等方面进行研讨对话。
在上: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左下:范小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右下:张天佐,农业农村部原总畜牧师、中国农垦经贸流通协会理事长
左上: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经济学院原院长
右上:文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左中:杜志雄,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右中:吴重庆,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左下:徐奇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右下:陈小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首任院长、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技术委员
左上:谢寿光,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云南大学特聘教授
右上:李友梅,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级岗教授、中国社会变迁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左中: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右中:田毅鹏,吉林大学城乡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左下:成伯清,南京大学教授、社会学院原院长
右下:胡洪斌,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
左上:何秀荣,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务院参事
右上:席恒,西北大学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
左中:李群,世界银行原高级农业经济学家
右中:吕振亚,《中国新闻周刊》社长
左下:李铁,新疆中环油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喀什深圳商会会长
右下:高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院长、教授
汪晖,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对话专家一行考察调研了曼峦站、磨憨口岸、南坡国际产业园、勐满口岸、勐满国际橡胶产业园、天邦橡胶有限公司及河边村。
本次活动系借助李小云教授团队长达十年乡村建设实践积累的实践资源,邀请多学科专家在田野现场就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乡村在全球发展中的角色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多学科交叉性的对话和讨论。自2015年起,李小云教授及其团队扎根于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围绕致贫原因、脱贫策略及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深入探索深度性贫困的综合治理之道,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及大学参与、农民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探索了以新业态产业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培育了乡村以农民为主体对接市场的能力。以河边实践为起点,团队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在云南、重庆、湖北、广东、湖北、海南等地的50余个乡村开展了乡村建设实践,提出了“城乡融合型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以及“一个中心、四个主体”的乡村发展框架,对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大众传播等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撰稿/ 张瑶 徐进 摄影/侯玉峰 王亚茹 编辑/杜丽娟 审校/林涵 吴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