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百廿农大,卅载社会】《从“小家”看“大家”:家庭档案里的农民行动理论》社会学学科建立三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第一讲纪要
点击量: 225
发布时间: 2025- 03- 11

2025年3月4日上午10点,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学科建立三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德楼CIAD报告厅正式拉开帷幕。作为系列学术活动的第一讲,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飞舟教授作了题为《农民行动理论初探——以家庭档案为方法》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熊春文教授主持,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校共120余位师生的参与。

图1. 熊春文院长主持讲座

讲座中,周飞舟教授首先探讨了中国农民行动背后的情感和伦理。他指出,中国农民的行动逻辑深深植根于家庭本位的伦理情谊和“人生向上”的态度观念。如何立足农民的主体性,在具体的经济条件与社会关系交互影响的下理解农民行动,并进一步阐释其行动伦理,是当前社会学研究重要的时代议题。

图2.周飞舟教授主题讲演

在梳理农民主体性主要研究的基础上,周飞舟教授指出,当前相关研究呈现出被动化、工具化和个体化的误区。这些误区不仅悬置了伦理价值和情感态度对社会行动的关键作用,抽离了农民作为行动的主体,还对现实的社会调查和经验研究造成困扰。由此,他特别阐明了家庭档案法的必要性。

图3.讲座现场

为破解上述研究困境,周飞舟教授提出,基于田野调查的家庭档案法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即,围绕农民赡养与抚育的核心任务,收集其人口、土地、房屋、工作等基本信息,关注打工、结婚、生子、购房、养老等关键生活事件,进而系统呈现农民的心态、家庭关系及伦理观念。通过这一方法,研究者可以在对农民家庭进行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农民行动背后的伦理逻辑,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图4.现场聆听师生

周飞舟教授结合了其团队在云南、江苏等地进行的家庭档案研究,揭示了农民行动背后深层的伦理逻辑。首先,在时间间隔与信任关系上,初次访谈时农民多回避家庭矛盾,倾向于“家丑不外扬”,而数月后的二次访谈中,受访者因信任加深,开始补充细节甚至主动讲述其行为背后的态度与意义。其次,在访谈内容上,访谈从现实条件,经由家庭行动递进到对行动的意义反思,单次调查易被“工具理性”叙事误导,而多次访问才能触及“伦理情谊”对行动的深层影响,凸显其行动受“人生向上”与“伦理情谊”的双重驱动。家庭档案法的实践不仅试图突破以往田野调查的局限性,更表明只有通过动态追踪、长期互动并建立信任关系,才能穿透表层事实,揭示农民主体性如何根植于行动伦理之中。

图5. 在场同学提问

在提问环节,霍启龙、王冠超、马路遥等10余位同学就不同区域农民家庭的伦理实践、不同社会行动伦理比较、家庭档案法的操作化等问题,与周老师进行了积极互动。周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并鼓励同学们从时序性、地域性等方面重新思考中国农民的主体性,积极探索中国农民研究的新议题。

图6.现场同学提问

活动最后,熊春文院长在总结发言中对周飞舟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高度评价了“家庭本位”和“家庭档案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创新意义。他指出,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学科自建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扎根中国乡村社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此次讲座为学科成立三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图7.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向周飞舟教授致谢

本次讲座不仅是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学科建立三十周年庆典的重要开篇,也为学界同仁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未来,学院还将陆续围绕“百廿农大,卅载社会”主题举办多场高水平学术活动,进一步推动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图8.部分师生讲座后合影

【图片/刘亚东 文字/牛付帅 罗宜轩 栗知非 桑坤 编辑/杜丽娟 审核/何慧丽】

  • 联 系 人 :学院办公室
  • 办公电话:010-62731320(西)
    010-62738898(东)
  • 办公地址:西校区中德楼105房间
    东校区民主楼233房间
  • 电子邮箱:cohd@c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