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湄潭教授工作站召开高质量建设交流座谈会
3月17日,中国农业大学湄潭教授工作站召开高质量建设交流座谈会,围绕“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主题,深入探讨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两社融合”模式实践及乡村振兴路径。中国农业大学湄潭教授工作站站长任大鹏、常务副站长李玉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科学家张超,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原院长、“头雁”项目导师团负责人吴海芹,湄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周洁,湄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丁亮以及湄潭县相关县直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和贵州“头雁”学员代表参加座谈,共谋合作社提质增效与农业强县建设之策。
座谈会伊始,李玉梅首先对2024年教授工作站工作进行总结,指出工作站在助推合作社建设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通过建立院站互访交流基地,能够加强高校科研力量与地方合作社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教授工作站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的实践平台,使其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为合作社社员创造了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机会,提升社员素质,促进合作社的规范化、现代化发展。她还对湄潭教授工作站2025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详细规划部署。李玉梅指出,在人才培养方面,将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的教育资源与教授工作站的支持拓展研究生岗位实践;在科研方面,进一步总结湄潭乡村振兴经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同时,将加强工作站自身发展,推动教授工作站向高质量规范化方向发展。
湄潭教授工作站副站长彭忠就教授工作站支持落花屯合作社发展做了经验分享。彭忠强调,自2019年建站以来,中国农业大学湄潭教授工作站为落花屯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导、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特别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工作站带来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帮助合作社优化生产流程、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为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头雁”项目导师团负责人吴海芹对校地合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她希望湄潭县能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教授工作站更多支持,为工作站开展科研、服务等工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同时,她强调“头雁”项目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充分发挥“头雁起飞引领”作用,加强教授工作站和“头雁”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头雁”学员作为农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通过与教授工作站的紧密合作,能够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共同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在交流发言中,湄潭县参会人员积极发言,分别就当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向教授工作站的专家们提出了专业指导的需求。从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到合作社运营管理中的制度困惑,再到农产品市场拓展的策略探讨,问题涵盖了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等多个环节。专家们认真倾听,并与参会人员展开深入交流,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向。
丁亮指出,湄潭县将推动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转化,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领军人才,围绕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推动茶、稻、辣椒等产业的发展。同时,湄潭县还将加强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的建设,通过数字赋能农业和乡村治理,提升种养循环绿色生态农业水平。此外,丁亮局长还提到了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和美乡村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电商发展,助力农特产品销售。
任大鹏总结了工作站六年的工作成效,指出湄潭县始终站位农村改革前沿,科研工作必须紧扣实践需求持续创新。他强调,教授工作站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很大程度上源于湄潭县自身的工作创新,改革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湄潭县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通过中国农业大学这一平台进行总结、提炼,并向更广泛的地区推广,实现了成果的最大化利用。任大鹏进一步阐述,教授工作站未来将继续依托平台优势,加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指导,助力湄潭县乃至更大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他再次强调了“两社融合”的重要性,即推动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合。这种融合模式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激发农业发展活力,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县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本次会议为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湄潭县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加强产学研融合,推动合作社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成就。同时,教授工作站也将积极引导“两社融合”实践,协助建立健全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试点示范,逐步推广成功经验,推动湄潭县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图文/王佳一 司昕怡 编辑/邵念念 审核/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