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第66讲:改造非洲农业——灌溉之困

发布时间:2016/12/26  点击量:

  2015年11月19日,“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第66讲在人文与发展学院CIAD报告厅举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环境、教育与发展学院教授菲利普•伍德豪斯(Philip Woodhouse)以“改造非洲农业——灌溉之困”为题,与校内外师生讨论了非正式灌溉在解决非洲农业低效率问题中的作用。
  伍德豪斯教授首先区分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两个概念,并从历史和地理两个维度分析非洲农业生产效率长期偏低的状况,进而指出,非洲特殊的气候(雨季出现超过10天干旱期的可能性很大)使农业投资面临风险,这是非洲农业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合理的解决路径——兴建灌溉体系——似乎并未得到有效推行。历史上而言,非洲国家并不乏兴建灌溉体系的时机。殖民地时期,投资兴建灌溉体系的主体是宗主国,其目的是在殖民地生产宗主国自身产业发展所需的初级农产品;独立后,投资的主体是新独立的国家政府,这些大坝修建的目的是兴建实现工业化和国家发展所需的水力发电站;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非洲国家纷纷退出灌溉体系的建设和对农业的扶持;九十年代开始了对大型灌溉体系有效性的质疑和反思。时至今日,兴建水利设施的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有私人资本和外来资本。
  在这一背景中,伍德豪斯教授所研究的农民主导的灌溉体系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农民发挥自己的智慧,在近郊农业、山区农业和河谷农业中大量使用水桶、水罐、水泵、山溪改道取水、湿地和谷底引流等方法发展农业生产。这些发明也并非完全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农民也在积极寻求政府和其他机构的支持,以建设和维持这些灌溉体系。传统的土地产权就能满足兴建这些灌溉体系的需求,而且投资本身又加强了农民的地权。但农民主导的非正式灌溉也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这些非正式灌溉体系的数量被大大低估,有些国家并不认可,因此面临随时可能毁坏且得不到补偿的风险。其次,灌溉体系与市场、基础设施相辅相成。在缺少市场、基础设施的条件下,通过投资灌溉体系提高作物产量的动力不强。第三,灌溉体系的兴建能让土地升值,人们有可能因此被迫卖出土地,并引发更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而变迁中有人获利,有人受损,如何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仍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
  在演讲之后,伍德豪斯教授和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内容涉及非洲农业低效的其他影响因素、发展机构对灌溉体系投资的作用、如何处理相互矛盾的用水需求、灌溉体系的发展与种植的作物种类的关系、如何推动非正式灌溉体系的发展、灌溉体系对产量及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有影响、有多大的影响,以及农民通过灌溉体系进入市场后,他们的处境是得到了改善还是更加糟糕等诸多方面。
  菲利普•伍德豪斯教授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背景,拥有牛津大学农学学士和雷丁大学农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莫桑比克国家农学研究所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工作了八年,他曾担任九年土壤学专家。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自然资源管理及其与农政变迁的关系,特别是土地和水资源的商品化;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变迁对农业生产力以及土地和水资源使用的影响。代表性著作有:《水资源与发展》(发展视角系列著作,2010)、《圈地非洲?“旱地中湿地”的社会动力》(2000),此外,他还有10余部合著作品,并在《农政变迁》、《农民研究》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他的演讲生动地表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可以有机、有效地相结合,为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汪淳玉 整理、刘娟 编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