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篇 散落的阳光
第一部分 艺术随笔
一 文物,艺术品和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录
二 艺术品的消亡和对消亡的记录——从《死亡之岛》到《归来》
三 柏林墙与珂勒惠支博物馆
四 易北河边的圣玛丽教堂
五 漫谈伦勃朗传和伦勃朗自画像
六 维也纳一日
七 艺术品的感性及理性
八 “访客寻友”
九 意识的边界
十 梦想,真了不起!——《了不起的菲丽西》随感
十一 艺术家放松
十二 文化之化与文化之源:乱说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 漫忆乡愁
一 写给家乡的话
二 老玉米
三 羊肉泡馍
四 烟叶
五 卖菠菜
六 麻花
七 南瓜
八 养猪
第三部分 他乡随笔
一 柏林的雪
二 初来乍到
三 孤岛
四 说说汽车
五 想到了阳光下的生活
六 时间的价值
七 消费欲望
八 说说语言的意义
九 乡村、渔村:文化与现代性及其他
十 感悟记忆中的历史
十一 没有“春晚”的春节
十二 看病记
第四部分 散漫读书
一 读书的感觉
二 再说读书的感觉
三 为什么要读书
四 读书的心情
五 再说读书的心情
六 关于书的联想
七 什么是写作
八 武侠心境
九 再论武侠小说
十 一种记忆
十一 所谓独立
十二 我们这个时代
第五部分 职业生涯
一 生存法则
二 那些孤独的房子
三 教师节随感
四 再说教师节
五 教书与育人
六 夏日的纪念
七 蚁族的奋斗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奋斗
八 形象化社会与漏洞型提问
九 专业的遐想
十 网络社会实验的意义:希望之路
十一 忙乱而无畏
十二 那种昏暗而质朴的意识
十三 学说话
第五部分 闲话家常
一 乡村教师30年:我的父亲母亲
二 过有趣的生活
三 “我为什么要上大学”
四 冬日晨光
五 酒与我
六 一辈子的事
七 纪念一个陨落的年轻生命
八 面对熟人
九 语言的表达:小孩子的烦恼
十 生活的朴素愿望
十一 随意而写
十二 假日心情
十三 年来到
十四 2014年春节记
十五 节日与人
十六 假日随想
十七 怀旧、想象与文化评判
十八 旅游经验的时间化与空间化
十九 秋天那些事
下篇 文人记忆
第六部分 学术志趣
一 “原野听龙吟”:靠近张岱年先生
二 想起张岱年先生
三 季羡林:本色的学者
四 “中国学”者:访饶宗颐先生
五 与史重约:访邓广铭先生
六 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历史使命:访任继愈先生
七 汝信的学问观
八 为你喝彩:访吴小如先生
九 忆小如先生
十 思与思之间——记叶秀山先生
十一 读他人书,说自己话
十二 一份淡淡的记忆:写在叶秀山先生70寿诞之际
十三 迟来的告别:致敬亲爱的叶老师
十四 离别却是重逢
十五 寻找一种记忆:张隆溪情结
十六 寻找回家的路:记李金铨先生
十七 走向城市的纵深处:访侯仁之先生
十八 豪华落尽见真淳:记朱立元先生
十九 在路上
二十 湮没不仅仅是传说:访李学勤先生
二十一 汉学,一门古老而崭新的学科:再访李学勤先生
二十二 考古学是什么?——访俞伟超先生
二十三 关于古籍今译:中华书局总编辑傅璇琮先生的思考
二十四 一个纯粹的人:记张芝联先生
二十五 诗的情怀:造访林庚先生
二十六 平平淡淡一书生:记裘锡圭先生
二十七 教书生涯:记袁行霈先生
二十八 文物,何去何从:史树青先生访谈
二十九 中世纪,不再是一片混沌:访傅乐安先生
三十 误读考古:访学者徐苹芳
三十一 一个创造“资源”的人:访沈昌文先生
三十二 走向文化的纵深处:周汝昌先生的品格
三十三 为了文学史的完整性:访季镇淮先生
三十四 文史的功力——记《文史知识》总编辑李侃先生
三十五 正直地做人 严谨地治学:记张少康先生
三十六 上课的感觉:访童庆炳先生
三十七 莫高窟前的沉思:记敦煌研究院樊锦诗女士
三十八 “我思故我在”——兼评《三余吟草》
三十九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访考古学者王仲殊
四十 编辑生涯——记徐元邦先生
四十一 一个“特别”的人——访贾泽林先生
四十二 一个“文化了”的人:访刘梦溪先生
四十三 成如容易却艰辛——访王甦先生
四十四 兢兢业业的拓荒者——访赵靖先生
四十五 夕阳中的微笑:访张志公先生
四十六 站在文明的起源处——访叶大年先生
第七部分 艺术情怀
一 文化 终极关怀:——近访冯骥才
二 为了艺术生命的纯正:毕克官先生访谈
三 走过长城——访罗哲文先生
四 别样的情怀——记作家延泽民
五 “画中人”吴冠中速写
六 呕心沥血十年情——记文艺家邹德华
七 补读斋主人——记画家齐良迟
八 怀愧文化——访画家袁熙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