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我院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系举办“中国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的变迁(1990-2017):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讲座

发布时间:2021/11/22  点击量:

11月19日,南京大学吴愈晓教授应邀线上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中国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的变迁(1990-2017):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的精彩讲座。讲座由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系系主任臧雷振教授主持,我院部分教师及硕博研究生、本科生200多人参加,并在线积极互动。

吴愈晓教授首先以女性劳动参与的意义为切入点,对比介绍了西方国家和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的变化趋势。他指出,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因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及女性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和家庭因素影响,大多西方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稳定上升。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全民就业的劳动制度,使得劳动适龄人口普遍就业;改革开放后至2000年中期,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呈持续下降趋势;2000年中期之后出现反弹。紧接着,吴愈晓教授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他认为,受劳动力市场改革影响,就业成为非强制的双向选择,加之国有和集体企业体制改革致使下岗等因素,使得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当第三产业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增加,城镇居民住房、教育和医疗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得女性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也随之上升。尤为重要的是,女性受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后,也期望劳动力市场能有所回报,因此,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开始呈上升趋势。

随后,吴愈晓教授通过APC模型,进一步重点解析了时期、年龄和世代效应对城镇女性劳动参与变迁的影响。他强调,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就业稳定性也更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女性劳动参与的时期效应、年龄效应和世代效应。

臧雷振教授对吴愈晓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分享了自己的体悟。他谈到,学术知识的增长源于学术交流。通过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再创新,实现对经典研究议题再讨论,对社会科学研究意义重大。由此可看出,APC模型延伸出的研究方法,未来可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同时,他抛出了在此基础上试图探讨跨代效应,及对比我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女性劳动参与,在同一时期不同维度是否存在类似情况等议题。

吴愈晓教授的分享逻辑严谨,深刻有力,与会师生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并就APC模型的运用、女性就业、女性参与劳动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热烈的讨论,吴愈晓教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而详细的回答。


【图文供稿/杜丽娟  责任编辑/王树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