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开化论坛”之钱江源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07/29  点击量:

7月22-24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和浙江省开化县政府联合主办的开化论坛在浙江省开化县举行。

钱江源青年学者论坛作为“开化论坛”分论坛之一,于23日顺利举办。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钱江源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孙庆忠致辞。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卢勇、浙江财经大学教授卢成仁和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张灿强副研究员作特邀发言。来自全国12所高校及相关部门的32位青年学者在此次论坛上就农业文化遗产的理念及意义、研究形式与保护、个案实践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孙庆忠教授对与会嘉宾和青年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回顾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和浙江省开化县人民政府合作建立的“中国农业大学·钱江源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发展历程。通过回答当代乡村“为什么研究东部沿海地区开化县”,引发“为什么开化县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地”的追问。他认为,在回答“未来中国乡村如何发展”这一问题时,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改革标杆担当着试验场的角色。孙庆忠教授建议,当代青年学者应以农业文化遗产的讨论为切入点,不断拓展对转型时期乡土社会的理论视角与整体认知,走出村庄、走出乡镇,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作出理论与实践贡献。

南京农业大学卢勇教授从共时性与历时性两个纬度出发,强调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紧紧围绕“为什么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论述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意义;他继续追问“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爬梳农业文化遗产概念的历史演变。最后,他结合当下乡土现状,提出应建立起一个生物多样性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相适应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系统,并以此为契机带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贯彻文化自信与全面乡村振兴系列战略的建议。

浙江财经大学卢成仁教授评述农业文化遗产既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他强调现阶段亟待建立起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框架,进而追问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形成一套新的范式能否成为可能;并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或可从活态运作和保护等方面拓展,对遗产研究领域进行理论对话、补充乃至冲击。此外,他还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议题拓展到对现阶段乡村社会转型的研究及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研究中去,建议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视角理解当代中国。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张灿强副研究员以农户的可持续生计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农户的遗产保护感知与行为分析,探讨了遗产地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是让农民经营农业相关产业,而农户参与的关键问题是让农户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获得生计保障,从而提高收入、改善生计条件。

复旦大学石鼎副教授从文化地理视角出发,强调了对“遗产”概念的细分与重新理解。他认为,“遗产”并非自然存在的概念,其诞生与人的现代性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价值是遗产研究的核心,遗产的价值由人类所赋予,不同的遗产类型是人类价值观不断变化的产物;研究“遗产”即研究“价值”。活态性决定了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是可变的,建议分析其价值载体,守住文化保护的底线。

中国人民大学滕菲老师从韧性理论出发,将“韧性”区分成作为描述性的研究工具、作为理论径路或分析框架以及作为规范性的概念等三个维度;并将其纳入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讨论中。她认为,作为描述性的研究工具和一种研究进路,“韧性”可以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论;然而,“韧性”不能直接作为规范性的概念,需要对系统本身的价值判断进行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陈加晋老师从农业文化遗产的战略和目标出发,建议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与现阶段的乡村战略进行有效耦合、主动转化利用资源实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转化,并以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知识挖掘等手段为乡村重新铸魂,从而回答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为何干”及“怎么干”的后端问题。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张建军认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名单制度”是一种基于类型学的保护机制。“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是一个充满可变性的、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过程。他提醒,若过度痴迷“农遗名单”,可能会出现“重申报、轻保护”的后果,使得多方主体忽视切实有效的、针对多元农业文化本身的保护实践。

山西农业大学徐业鑫老师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是日常生活的对象化产物,将农业文化遗产重新嵌入日常生活是真正实现活态保护的重要路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发生“日常生活”的转向是社会科学为农业文化遗产提供目的性、伦理性、实践性重构与解释的体现,将农业文化遗产重新嵌入日常生活是真正实现活态保护的重要路径。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贾浩从地理学与农学视角出发,梳理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空间分布、耕作制度分区以及区域特征等议题。他就空间分布、遗产类型和景观特征等方面讨论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方式,并提出了以保护区域内具独特性的遗产为主要行动方向,兼顾其代表性等保护建议。

中国农业大学赵天宇、汪德辉博士研究生在介绍了浙江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基本概况后,借鉴并提炼该系统具有“次级生产”、生产生活互渗性以及复合性的特征。他们指出,以农业文化遗产视角来研究开化的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仍处初始阶段,需要进行文化发掘,以此更为深入地认识该农业文化系统的特质、把握其运作机制与多重价值。

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张海超馆长认为,农业生产本身的微观变革是时刻都在发生的。当今处于“后生产主义时代”中,农村的发展需要与农业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乡村社会在提供食物、景观与服务等诸多方面的短板均需要整合弥补。他最后提出,如何在开发过程中保持农业文化遗产地农耕体系的完整、活力与相对独立是一个需要保持长久关注的难题。

华中农业大学何宇飞老师细致地梳理了羊楼洞青砖茶及其制作技术的历史脉络,从中可以提取出包含技术改造、职工福利提升劳动积极性、人才引进和留育、国家的宏观调控等经验。她认为,政治独立、经济主权的掌握对于挽救羊楼洞青砖茶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开化论坛”的分论坛之一,钱江源青年学者论坛旨在引导青年学者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进行讨论,并启发深入思考。论坛主办方表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不只是对乡村传统生产经验及生活智慧的守护,更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对乡村全面振兴宏伟蓝图的畅想与探讨。在论坛上,学者们共同探索不同类型的农业和乡村系统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论坛取得了促进相关理论对话与实践展望相结合的良好效果。


【图文供稿/潘奕宇  责任编辑/邵念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