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农耕文化 领悟梯田之美
——我院分工会组织教师参观“中国梯田”专题摄影展
10月19日,我院教师在东校区文化艺术馆参观“中国梯田”专题摄影展。本次参观由我院分工会组织,20余名教师参加。
参观伊始,我院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教授、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孙庆忠为大家介绍了梯田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以及本次专题摄影展的缘起与策划过程。他谈到,梯田是古老农耕文明和人类智慧的重要象征与载体,形成了壮丽独特、多姿多彩的农业文化景观。中国是全球梯田类型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国家。2010年以来,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和福建尤溪联合梯田)以及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先后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梯田文化”不仅涉及丰富多彩的生产技术,也包含各种各样维系梯田永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组织制度和伦理文明。本专题系列摄影,通过对梯田生活多维度的展演,呈现不同地域农人的“梯田人生”,意在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让青年学子承担起传承中华农耕智慧的使命。
随后,我院阿库浪金、潘奕宇、李志、尉韩旭四位研究生担任解说员,他们结合田野调查的经验和思考,为老师们讲述围绕梯田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乡村生活,生动呈现了不同地域的“梯田文化”和农人的“梯田人生”。经由解说,老师们不仅直观领略到梯田的景观之美,还对梯田系统背后的农业生产实践与农村社会生活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参观结束后,孙庆忠教授进行了总结和寄语。他将梯田比作五线谱,将梯田上的人喻为悦动的音符,他希望农大师生可以通过美和艺术走近梯田,进而走进梯田、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
本次“中国梯田”专题摄影展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农民种子网络协办,共展出24名摄影师拍摄的110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梯田的照片。通过本次观展,老师们充分领悟梯田之美,深入感知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对绵延久远、延续至今的梯田系统所发挥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产生深刻的理解,提升了学农、知农、爱农的素养,滋养了强农、兴农、服务三农的情怀。
【图文供稿/金炜玲 责任编辑/王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