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入田野 寻真知 践实行 | 一篇来自浙江开化的调研随感

发布时间:2022/08/31  点击量:

炎炎夏日,从北京来到浙江省开化县调研,谁敢说这不是一次“暑期避暑旅行”呢。开化县地处浙江省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浙皖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有”中国天然氧吧“之美称。这次调研的主要对象是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浙江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它位于开化县地势最高的中山地区溪流的上游区域,其核心保护区涉及何田乡、长虹乡等6个乡镇,覆盖人口约20万。千百年来,当地劳动人民借助山地溪流资源在房前屋后或溪边沟旁建造流水坑塘,通过投喂自然青饲料来养殖草鱼、鲤鱼、鲫鱼等,形成山地、溪流、坑塘和村落相连成一体的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景观。

浙江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位于国家公园内部,也是国家唯一一个国家公园与农业文化遗产紧密结合的遗产地,风光秀丽自不必多说。身处其中,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山水墨画中,黄泥黛瓦的屋舍,清澈的溪水,古朴的廊桥,嬉戏的鱼儿,光亮交错的石板路,偶尔几声犬吠更衬托了乡村的宁静。这不由让人想起《桃花源记》的场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更有《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静谧幽邃之感,还能感受到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的漂泊心境。

 

浙江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传承至今已有千年,他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离不开当地本土知识的传承,即鱼塘的建造知识、鱼苗的培育管理知识、鱼病的防治知识等。更重要的是,基于本土知识的传承和发展,该系统早已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鱼文化,包括鱼礼、鱼习俗、饮食文化、“杀猪禁鱼”的乡规民约等。它不仅满足了当地人传统民俗的文化需求,还符合新时代乡村振兴倡导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使得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融合发展。

如今,乡村凋敝,人去楼空仿佛是当代乡村社会普遍的现实写照,归其原因离不开人的因素,而乡村的集体失忆更是缺乏了对于人格的塑造和情感的滋养。浙江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核心保护区的乡村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乡村重塑人们人格和情感的可能,也看到了未来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方向,即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灵魂是隐藏在物象表面背后的深层次的期盼、愿望与心理,是农业社会中人们最高信仰的部分,是情感的凝缩,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先的缅怀、对生命的尊重。

 

临近调研的尾声之际,叶敬忠院长、吴惠芳副院长等一行人前来指导工作,也一并倾听了2021级烟台专项硕士的调研工作汇报。叶老师深情讲述了如何在田野中兼顾好工作与科研,深入田野就要把心放在田野,在默默无闻中做研究,做不引人注目的研究,杂事是对我们心智的磨炼,修行正是要从日常小事中开始,修养也体现于微不足道的小事中,甘愿当几年穷人,真正做到“看见他们,走进他们,讲述他们”。做好关键词的记录,每天晚上重新回顾一天的所得所感,做好田野笔记。语重心长的告慰,让在田野迷茫的我们有了方向,也渐渐的把心放在了田野中。

此次调研是开悟心智的一次体验,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处“避暑圣地”,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心智修行,再次感受到我们学院是处处充满温情的学院。以前总纠结于在田野中如何处理好科研与“杂事”的关系,时不时会因为一些“杂事”而扰乱心神,影响调研的进度和对问题的思考,却不曾想到人生哪里处处顺遂?深入田野,“杂事”才是日常,我们应该要有应对“杂事”的心态,把他当做对心智的磨炼,时代要求的研究生,不是只会读书的研究生,而是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并给予解决方案和提供新的思考的研究生。而我们自己要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这是为人为学的前提,这也是我们学院一直贯彻的理念,只有自己有了温度,我们的研究才不会冷冰冰。

【图文来源/李志等开化调研同学 责任编辑/伍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