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工作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工作

青年力量 榜样集体|我院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获评2023年度中国农业大学“五四青年标兵集体”

发布时间:2023/05/04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彰显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激励全校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五四”精神,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彰显“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精神品格,为我校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贡献不竭的青春力量,学校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五四青年标兵”和“五四青年标兵集体”评选工作。中国农业大学“五四青年标兵”和“五四青年标兵集体”是学校授予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我院积极组织广大人发青年申报,经过层层选拔,我院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获评“五四青年标兵集体”。

集体简介:

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隶属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自2014年成立以来,团队以呈现民间记忆,重建人地联系,复育乡土文化为己任,意在通过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China-NIAHS)的文化干预,寻找乡土重建的内生性力量,从社会科学角度探索促进乡村发展的路径。团队积极响应“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始终把“以村民为主体的社区保护”视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点。同时,团队培养了一批拥有关注乡村、服务乡村能力与情怀的知农、爱农青年学子,其研究与工作指向是现代化背景下的可持续的乡村建设。

主要事迹: 

提高站位,加强学习: 

不断为“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贡献农遗团队的力量。

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三农”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2019年,团队在中国农业大学“双一流”文化创新项目的支持下,举办2期文化遗产地乡村青年研修班。研修班共招募了来自28个遗产地的75位学员,包括服务乡村建设的创业青年和部分村镇干部。通过专家学者集中授课、带领学员现场观摩等方式,团队不断深化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强化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观念。2022年,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将两次研修班教育教学成果编著成《农业文化遗产与年轻一代》和《农业文化遗产与乡土中国》(孙庆忠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版),并刊登于“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企业微信及相关社交平台,掀起学习与宣传热潮,确保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构建了弘扬优秀传统农业文化的培养体系。此外,团队于2020年主持参与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分别于2019年、2022年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在现代化背景下积极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探索三农发展的路径。

多措并举,精准发力:

把现代化乡村建设同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

团队明确当下乡村虽经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但始终无法瓦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基本共识。认为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重视集体记忆的作用,守住保护和发展相结合基本原则。

2014年—2018年,团队在陕西佳县古枣园泥河沟村,通过口述调查、文化采写和影像收集的方式,激活村民集体记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为了进一步增强村民自我组织和自我建设的能力,团队于2016年—2018 年连续3年积极协助村民举办“佳县古枣园文化节”,并在文化节中主办“泥河沟大讲堂”,集结了包括建筑学、景观设计等多领域专家,展示各阶段的村落调研成果、与村民共同协商保护与发展村庄的行动策略,以期培育乡村的内生性力量。此外,团队连续3年在当地主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暨中国传统村落周年庆典”晚会,一方面使村民重新认识自身生活,增进他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点燃了村民建设家乡的热情,使村庄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2018年出版的《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乡村记忆——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影像集》(孙庆忠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等3部专著,为农业文化遗产确立了人文社科的研究典范。

在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王金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全面开展社区资源调查与社区营造建设。自2019年起,团队连续4年与当地村民、地方政府、民间机构、青年学子共同筹划社区营造的实践行动。通过梯田地名普查、作物种子普查、老物件普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通过推动成立“王金庄农民种子银行”、举办乡土文化共创营和小米美食文化节等多种方式,在保护与传承当地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深厚底蕴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展示形式。团队以沉浸式的工作方法为当地政府与村民培育“现代化过程往往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再造”的理念,让当地农民在动态适应中传续农耕技艺的根脉。团队与当地农民组织和农业技术人员一起撰写了《历史地景——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地名文化志》《食材天成——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作物文化志》《石街邻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村落文化志》(孙庆忠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23年2月版)等3部专著,促进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识以及乡土重建意识的觉醒,勾勒了村庄发展的前景。

脚踏实地,展望未来:

响应“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号召,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契机,也是培养“三农”工作年轻队伍的最佳场域。自2014年3月组建以来,团队扎根乡土9年,先后有三批成员以研究服务乡村为己任,在陕西佳县古枣园、内蒙古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浙江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以及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江西崇义上堡梯田和福建尤溪联合梯田)等全国7个农遗地驻村调研超300日,全力抢救濒危的生产技艺和生活记忆。支持乡村能力建设的过程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心境,拓展了高校教学领域,同时培育了大量优秀的青年学子,使之拥有了关注乡村、服务乡村的情怀。下一步,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将继续以脚步丈量田野大地,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精神文化力量,在多方参与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做出青年学子的贡献。


【图文供稿/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  责任编辑/刘天航 冯嘉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