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文·社会”学术交流与行动网络系列活动(七)成功举办
4月18日晚,“生态·人文·社会”学术交流与行动网络系列活动第七期讲座在人文与发展学院CIAD报告厅举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社会科学院全球发展研究系博士后、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全球环境正义地图(EJAtlas)核心研究成员克塞尼娅·汉娜切克(Ksenija Hanaček)以“全球攫取主义下人与自然连接的可持续性危机”为题展开演讲。本次讲座由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系刘娟副教授策划和主持。
汉娜切克博士首先介绍了政治生态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以及政治生态学如何分析人与自然连接的可持续性危机,尤其是其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她以石油开采对很多地方性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的破坏为例,指出攫取主义如何忽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以及相应的人性、知识、世界观等,否认其他非主流的、非经济属性的存在,压缩其他种群和族群的生活方式可能性与生存空间,并使当地社区逐渐陷入贫困和边缘化的过程。
同时,汉娜切克博士列举了美国夏威夷莫纳克亚(Mauna Kea)原住民抵制在当地建造大规模天文望远镜、俄罗斯反对库什套山(Kushtau Hill)开采石灰石、澳大利亚西部反对在七姐妹梦幻时光附近进行的铀矿开采项目、法国南特(Nantes)地区人民反对在保护区修建机场等具体案例进一步说明环境正义运动对于减少攫取主义所带来的人与自然连接破坏的重要性。
随后,汉娜切克博士以环境正义地图中涉及“传统知识、文化和实践消失”的案例作为分析样本,通过与不涉及这一情况的案例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得出攫取主义对于人与自然连接的破坏主要分布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冲突之中,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管理、生物质资源与土地冲突、矿物与建筑材料开采等类型中均有超过60%的案例存在“传统知识、文化和实践消失”的情况,且其中涉及某些特定的参与主体、行动动员方式、冲突结果等均与不涉及这一情况的案例有显著的差别。
最后,汉娜切克博士总结道,鉴于人们与自然连接的紧密性与自然对当地人的重要性,土地占领是受影响的人们试图保护其文化、社会和环境免于受攫取主义破坏的直接方式,而在有关人与自然连接的冲突中,对破坏性影响的经济估值与补偿则日渐受到更多的质疑。
讲座结束,在场师生踊跃提问,讨论热烈。汉娜切克博士就非洲土地问题与农政变迁、生态补偿与自然的经济文化意义、环境正义地图集的数据分析等问题与在场师生展开进一步的深入交流。
【撰稿/白小雨 盖彦吉 摄影/路非凡 责任编辑/王树远】
【关于“生态·人文·社会”学术交流与行动网络】
“生态·人文·社会”学术交流与行动网络由我院刘娟副教授等青年教师发起,旨在突破学科边界,努力搭建一个内容丰富多元、形式活泼多样的学术交流与行动网络。通过系列讲座讲学、文化沙龙、纪录片公益展映、主题音乐会、合作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国内会议组织、期刊杂志组稿与对话、学术与行动网络构建等营造具有生态关怀、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的学术氛围以及行动空间,至今已成功举办系列活动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