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学术】我院法律系主办“地理标志概念的解构及重构”专题讲座
5月28日晚,由我院法律系主办、中国农业大学法律研究协会协办的“农村法治讲座”第35讲在我校东校区民主楼240举行。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余俊教授受邀为我院法律系师生作“地理标志概念的解构及重构”主题讲座。讲座由我院法律系杨述兴副教授主持,我院法律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20余名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余俊教授对地理标志的概念进行了深入解构。他指出,欧盟将地理标志理解为“原产地名称”,着重考量地理因素;美国则将其解释为“商标”,更关注其在市场标识和区分商品来源方面的作用;国内学者王笑冰教授则认为地理标志为一类产品名称。余俊教授回顾了原产地名称和商标的历史起源,指出,如今地理标志的内涵和功能已发生质变,具有商标的功能,但地理要素仍然是地理标志的根与魂。
在此基础上,余俊教授分享了自己对地理标志本质属性的理解。他形象地将地理标志比作由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市场因素交织而成的三维几何体,认为地理标志是特定地域的人们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创造力而形成,并在市场开拓中积累良好声誉、具有显著经济价值的标识。地理标志的功能与商标的功能有显著不同。基于此,余俊教授认为应当出台专门的地理标志法,以强化对这一特殊知识产权客体的保护力度。此外,余俊教授还深入阐述了地理标志对于我国品牌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意义,认为其能有效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在讨论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针对“传统工艺品是否属于地理标志”“未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的地理标志产品如何进行保护”“《商标法》第十六条有何漏洞”等一系列问题,余俊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经验,深入浅出地一一为同学们解疑释惑。
本次讲座,余俊教授以严密的论证、生动的讲解,为在场师生拨开了地理标志相关知识的迷雾,让师生们对地理标志的内涵、本质及保护等诸多方面有了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
【图文/缪锦仪 蔡泽洋 编辑/杜丽娟 审核/刘明明】
【主讲人简介】
余俊,北京化工大学法律系教授,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中华商标协会理事、北京知识产权法研究会理事兼商标法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版权》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12项。在《中国法学》《清华法学》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商标法律进化论》等著作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