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主导发起的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五届农业社会学学术工作坊在江西财经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5-30     点击数量:

5月23—25日,由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绿色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五届农业社会学学术工作坊”在江西财经大学成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23日晚,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委会学术委员王春光主持会议。

会议的第一项议程,由我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熊春文教授作本届委员会工作报告。报告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活动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出发展现了委员会的突出成果,为学科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本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及选举办法。通过线下、线上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飞舟(北京大学),副主任委员熊春文(中国农业大学)、赵晓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姚兆余(南京农业大学)、董磊明(北京师范大学)、尹忠海(江西财经大学)、鲁可荣(浙江农林大学)、杨清媚(中国政法大学)、田北海(华中农业大学),秘书长桑坤(中国农业大学)。

之后,新一届主任委员周飞舟教授提名了副秘书长,分别是付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凌鹏(北京大学)、郑华伟(南京农业大学)、邢成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琳琳(浙江农林大学)、王海侠(北京师范大学)、何奇峰(中国政法大学)、周娟(华中农业大学)、汪鸿波(江西财经大学)。会议还新增了学术委员,新增后的学术委员分别为: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付少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钟涨宝(华中农业大学)、毛丹(浙江大学)、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张玉林(南京大学)。

随后,新一届主任委员周飞舟教授畅谈了未来专委会的工作构想:专委会将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构建具有历史纵深的理论框架;积极开展田野教学、政策专题研究等学术活动,促进学术成果向政策建议转化。周飞舟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越深入,越能言之成理,越能从实求知,越能影响国家的政策。如此,专委会不仅是一个具有共同学术旨趣的共同体,还可以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学理支撑。

本次换届,我院院长熊春文教授当选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朱启臻教授当选为专委会学术委员,桑坤副教授当选为专委会秘书长。此外,我院孙庆忠、赵丙祥、何慧丽、吴惠芳、潘璐、饶静、刘明明、陈义媛、肖时花、陈世栋、高雪莲、衣莉、周丹丹、傅春晖、刘超群、马学军、金炜玲等17位老师当选为专委会常务委员;肖鹏、旷宗仁、贺聪志、李英飞、刘娟、胡振通、花晓波、瞿见、封小郡、侯力琪、陈兴彦、沈垚、王昊、巴枫、张悦、刘立杰、郭天禹等17位老师当选为专委会委员。

第二届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共有我院老师37人,充分体现了我院在农业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组织动员能力。这不仅有力推动了农业社会学研究队伍的建设与学术共同体的发展,也将进一步助力我院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24日-25日,第五届农业社会学学术工作坊正式召开。会议得到《北大社会学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年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西财经大学学报》《Agricultural&RuralStudies》等刊物的支持。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农业社会学领域的前沿议题。

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阙善栋,我院院长熊春文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国家教育部教指委委员、江西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家琪教授主持。

阙善栋代表江西财经大学对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领导嘉宾与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江西财经大学社会学学科依托“社会与人文学院”“绿色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围绕农业发展、农村治理、农村社会工作等议题开展深耕,产出了一批研究成果。此次工作坊汇聚来自农业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研讨,不仅为江西财经大学“十五五”期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更能为农业文明的当代转型提供理论启发,是推动我国农业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熊春文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江西财经大学提供的平台和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对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博士点申报成功表示祝贺。随后,他对本次学术工作坊作了简要介绍: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论文123篇,最终遴选出40篇进行现场报告。工作坊特别设置评议环节,由资深学者对青年学人的研究进行指导,并邀请期刊主编、编委现场审稿,为优秀论文提供快速发表通道。他强调,本次工作坊旨在通过扎实的学术交流,推动农业社会学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周飞舟教授指出中国社会学的特色在于其深厚的农业农村研究传统,农业社会学虽是新领域,但已在中国社会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他特别提到,农业社会学本土理论概念,是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他期待与会学者继续秉持“从实求知”的学术传统,推动农业社会学研究取得新突破,并预祝本次工作坊取得圆满成功。

我院朱启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南京大学张玉林教授、江西财经大学尹忠海教授、北京大学周飞舟教授先后发表主旨演讲。报告由我院院长熊春文教授主持。

朱启臻教授在题为“农民道路及其选择”的报告中,紧扣中央政策精神,通过生动案例深刻剖析了中国农业“长期不变”的是坚持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基本制度。他强调,当前涌现出的许多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是脱离实际的制度设计的创新,往往引发新的问题。农业的研究应当扎根中国农村实际,了解农业特点、把握农村特点。

王春光研究员在“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社会的经济’分析框架”的报告中,通过对北大荒从军事化管理到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变迁分析,揭示了农垦体系独特的“单位制”特征。他强调农业不只是经济,更是“社会的经济”;农业发展不仅仅只是为了经济价值,更是为了实现经济的、生态环境的和生活的这三方面的价值。

张玉林教授在以“新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国家-农民关系再考”为题的主旨发言中,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基于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关材料的收集和分析得出关键结论:粮食安全问题是影响制度设计的核心变量。他提醒,研究应当客观审视各个时期的历史经验,可以尝试立足当时的粮食安全现实进行理性分析。

尹忠海教授以“生产、销售、展演:文旅型生态农业的三重奏”为题作主旨发言。他从“文旅型生态农业如何推进价值转换”这一问题出发,借助《资本论》中的过程论和关系论,挖掘生态价值的转化机制。他通过多地案例,总结出生产、展演、销售之间既有断裂,亦有连续性。

周飞舟教授在题为“农业与中国社会”的讲演中,围绕着“中国社会的一些重要的关系特征和观念和理念和农业具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探讨了农业与财富、人生,农业与家庭本位观念以及农业与国家—农民的关系。他强调,农业文明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农业社会学应从农业文明的纵深视角出发,探讨农业文明与中华文明的联系。

本次会议设置了四个分论坛,围绕“作物与农业转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与食物转型”“乡村社会的信任问题”“农业转型的区域比较”等40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本次工作坊有新亮点:每个议题时长40分钟,设1位发言人、3位与谈人。发言15分钟、评议兼讨论25分钟。与谈人就论文及发言给出建设性意见;发言人可在与谈人发言结束后做回应讨论。每个议题首位与谈人主要为期刊编审专家,主要从发表、投稿的角度为发言论文提出意见,其余两位与谈人为该议题研究领域专家,主要从议题写作、理论对话、行文及分析框架给出具体修改建议。在场所有人都可参与讨论提问。

其中,我院共有9位老师和5名学生参与发言、与谈和主持。封小郡老师以《基于食物转型的农业革命与农民退出——以中国奶业为例》为题进行发言。周丹丹老师以《农业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及其困境》为题进行发言。胡振通老师以《何以化解土地托管中的信任问题?——基于吉林省梨树县的案例研究》为题进行发言。饶静老师和硕士生张杨铭以《城乡融合发展下体验式农业的不确定性研究——以江西省泉村为例》为题进行汇报。桑坤老师与本科生高远《再造秩序:国家-农民关系框架下农村分级诊疗体系中的就医秩序分析—以河北省W村为例的历时研究》为题进行汇报,并与其他高校师生合作以《生命周期、代际契约与家业相融:小农户理性选择的实践逻辑》为题进行汇报。博士生朱叶以《农业治理共同体:粮食安全政策推动的农业转型与治理——以河北省Y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政策过程为例》为题进行发言。博士生牛付帅以《位育视角下基诺族的生计转型与生态适应》为题进行发言。另外,我院尹北直老师、旷宗仁老师、沈垚老师、刘明明老师和博士生华仁担任分论坛与谈人,参与评议6篇论文。

我院老师和同学在分论坛的发言和评议工作,充分彰显了我院在农业社会学领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强劲实力,是我院长期深耕学科建设、推动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有力证明。

 

在闭幕总结环节,周飞舟教授和我院院长熊春文教授等专家学者对此次学术工作坊的举办表示肯定。我院院长熊春文教授指出,本次工作坊创新采用“一个编辑加两个专业点评人”的评审模式,为参会论文提供了专业化的学术打磨平台,获多名核心期刊主编高度认可。周飞舟教授强调学术批评的重要性,指出建设性意见比泛泛赞美更有价值。他呼吁建立长期学术共同体,深化田野追踪研究,推动理论创新。

会议最后对工作坊中的优秀论文作者进行了表彰并对参与会务的工作者进行了表扬。我院桑坤老师参与撰写的论文《生命周期、代际契约与家业相融:小农户理性选择的实践逻辑》以及我院胡振通老师与学生伍梓瑞、谭欣悦、柳荻合作的论文《何以化解土地托管中的信任问题?——基于吉林省梨树县的案例研究》获得了第五届农业社会学工作坊论文二等奖。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如何有效推进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现代化,已然成为我国农业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农业社会学在解析农业相关议题中具有独特的分析视角和理论传统。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旨在通过对一系列农业相关前沿话题的深入探讨与交流,逐步凝练出农业社会学的学科共识,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学学科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图文/桑坤 郭婉莹 华仁 牛付帅 王玉婷 康乐佳 编辑/杜丽娟 审核/何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