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学术】国际视域下的中国非营利部门系列学术讲座第十六讲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05-30     点击数量:

5月28日晚,我院公共管理与发展系与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NML)期刊共同发起的国际视域下的非营利部门系列学术讲座第十六讲顺利在线举行。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郑文娟受邀做了“非营利组织领导者眼中的多重成功指标——兼谈跨国比较方法”的学术报告。我院董强教授主持本次讲座。NML副主编、雪城大学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陆家欢参与此次讲座。五十余名校内外师生参与了此次线上讲座。

郑文娟老师从当前数字化转型的社会背景出发,指出数字科技正重塑公益组织的运作模式与社会影响力。郑文娟老师围绕科技对于公益行业的影响,特别是从组织层面探讨技术如何改变公益组织这一研究主题,分享了她的研究兴趣。她首先关注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及技术的作用,探讨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模式以及基金会在特定时期下的情感表达以及呈现出的政社互动关系。其次她关注到公益平台化的趋势。商业组织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公益平台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开始利用这些平台进行众筹、发布信息和互动。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模式,还引入了新的资源分配方式和劳动模式。另外她还关注不同区域的非营利组织在技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差异。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非营利组织展开跨国比较研究,探究科技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影响。最后她也研究非营利组织以及商业组织中技术对劳动和情感的异化,探究技术引入对于组织内部的劳动模式和技术使用者情感的影响。

郑文娟老师以发表在NML期刊上的一篇论文《非营利组织领导者眼中的多重成功指标》为例,分享了开展跨国比较研究的思路和历程。这项研究基于市民生活实验室开展的旧金山、深圳和维也纳三个城市的跨国研究,探讨了不同制度背景下非营利组织领导者如何衡量组织成功,以此与界定非营利组织成功的学术概念进行对话。该研究发现,尽管三个城市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非营利组织领导者对组织成功的理解却呈现出许多共同之处,且与当前非营利组织绩效和有效性的学术理解重叠。具体而言,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对于成功的理解既与学术界关注的组织内部行动(资源投入、预期产出、平稳运行)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组织/项目声誉、外部合作、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组织/项目认知度)保持一致,同时还包括内部关系(组织内部的凝聚力、社会包容性)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行为(目标群体对组织服务/产品的实际接纳行为),这是未引起学术界重视的维度。基于此,郑文娟老师以及合作者提出了一个更具普适性的二维分析框架。第一个分析维度是“发生位置(内部/交互界面/外部)”,用于区分非营利组织在内部、组织环境以及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多重组织成功指标。第二个分析维度是“社会互动焦点(行动导向/关系导向)”,用以区分特定利益相关者群体间关系和组织资源流动、组织流程或决策的多重组织成功指标。这一分析框架指出不同成功维度在具体情境中优先级的变化过程,揭示了不同国家和组织背景中非营利组织领导人对成功的普遍理解,并为这一研究主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郑文娟老师对开展跨国比较研究这一方法论也进行了反思。她首先提出了开展跨国比较研究存在数据兼容性、长周期性和论文发表困难等问题。在跨国比较研究中,即便使用相同的概念和问卷结构,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关键术语的理解可能存在细微但重要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等同比较”变得复杂而具有挑战性。此外,高质量的跨国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当地社会文化的深入了解之上。

在问答环节,郑文娟老师就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跨国研究中如何解释不同国家制度环境差异的影响?东欧地区与美国和中国的制度环境有何差异?以及如何进行跨国问卷调研的事实?最后,董强教授感谢郑文娟老师对此次讲座的支持,同时指出此次分享的跨国研究数据收集、跨文化团队协作及跨国比较研究思路,对同学们开展跨国研究具有很强的启发价值。

【图文/万如韵 编辑/杜丽娟 审核/于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