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学术】深化转型叙事 共筑全球智桥——
我院“发展研究博士留学生学术交流午餐会”系列活动第二期圆满举办
6月24日午间,我院“发展研究博士留学生学术交流午餐会(D.S. PhD Lunch Session)”系列活动第二期在西校区中德楼008会议室圆满举办。本次活动以“转型与变革:分享博士历程、智慧与跨文化洞见(Transitions & Transformations: Sharing PhD Journeys, Wisdom, Lessons and Cross-Cultural Insights)”为主题,由外事秘书郑宇洋主持,副院长吴惠芳教授、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系副系主任刘娟副教授、汪淳玉教授、唐丽霞教授、SHAH ASHFAQ AHMAD副教授、夏季毕业的六位博士留学生及二十余位在校博士留学生共同参与,聚焦毕业季学术传承与跨文化交流,延续首期“分享互鉴,慧见情牵(Sharing and Connecting, Insights and Bonds)”的核心理念,深化全球发展研究领域的学术与文化互动。
在全球发展格局深刻变革与“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学院自2024年秋季启动该系列活动,旨在面向发展研究专业博士留学生打造“学术分享+文化互动”的常态化平台,呼应我国培养“知华友华、具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来华留学生战略布局。本期活动紧扣毕业季特点,重点强化三大目标:通过代际学术经验传递增强学术社区联结,提供博士研究与职业发展的实操方法论,以及展现全球学者多元视角以推动包容性发展研究。
吴惠芳副院长在开场致辞中指出,跨文化学术交流是理解全球发展复杂性的关键路径,她结合学院学科特色,系统阐释了博士培养中的田野调查伦理、学术写作规范与文化转译策略,并针对国际学生提出“语言能力精进、方法论融合、跨文化沟通训练”的三维适应模型,为留学生学术转型提供理论指引。
刘娟副教授作为社会学学科留学生项目学术负责人,回顾了学院推动的国际化培养实践。学院通过搭建“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青年学者学术交流论坛、“生态·人文·社会”学术交流与行动网络等国际化平台,组织系列留学生在中国的城乡实践考察,开展“跨国田野工作坊”“跨文化交流嘉年华”等活动,构建起全方位的培养机制。她指出,博士留学生培养体系日臻完善、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这是在中国政府奖学金支持下,学校、学院、学位点、导师与学生等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毕业生和在校生共同努力,建设好“发展研究博士留学生共同体和社区”,发挥好全球校友会和学术网络的功能。
交流环节中,六位来自马拉维、喀麦隆、菲律宾、马里、尼泊尔等国的博士毕业生依次分享学术历程与洞见。首位发言的马拉维学者VERONICA LUDAKA博士以“非洲农业合作社中的性别权力动态”研究为例,揭示量化数据与质性叙事的共生关系,强调发展研究需扎根社区真实需求的实践原则。她指出:“我获得的不仅仅是学位,还有长期的使命与担当。”喀麦隆学者ANDAM ANDIN NDI BUMA博士结合学术会议交流经历,强调合作对拓展研究思路的重要性,并建议通过铭记初心与日常规划应对科研压力;菲律宾学者CARLO JOHN ARCEO博士以移民研究中的伦理困境为例,提出“互惠原则”与学科交叉思维,倡导在边缘地带挖掘研究机遇;来自马里的ABDOUL RAZAK TOURE博士延续其首期关于“马里贸易商在义乌的社会适应”研究,进一步提出“集中实地调查+远程持续追踪”的跨国田野方法论,通过技术手段优化时间管理效率,为跨文化研究提供可借鉴范式;尼泊尔学者AIN BIKRAM KUNWAR博士则以喜马拉雅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为例,呼吁打破“西方中心主义”,构建本土相关的理论模型。
汪淳玉教授在总结中以“学术韧性的养成”为核心,结合培养案例提出研究四阶段策略——问题溯源、方法调适、理论对话、成果转化,强调正视田野挫折与论文修改的逻辑训练价值,并从学术、实践、文化三维度为职业发展建议,鼓励推动研究成果政策转化,平衡跨文化场景中的学术严谨性与本土适应性。自由交流环节中,师生围绕研究方法论、文化适应经验等展开热烈讨论,进一步深化了中外学术默契与友谊。
该系列活动的持续举办,标志着学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跨文化知识生产—全球发展服务”三位一体模式上的深入探索。通过构建常态化跨文化对话机制,活动不仅促进了代际学术传承与多元文化碰撞,更吸引国际学者投身跨国田野合作与政策研究,为全球发展治理提供学术支撑与实践智慧。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学术交流为纽带,凝聚全球发展共识,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图文/彭梓怡 周嘉钰 刘伟 编辑/郑宇洋 审核/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