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发展学院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简介
发布时间:2016/05/04 点击量: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于2009年开始招收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授予农业硕士学位。截至目前(2022年4月),本学位点累计培养192名农业硕士,在读研究生118人(含烟台专项57人)。为了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自2019年起,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乡村振兴专项”进行招生和培养管理。
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项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研究农村社会发展相关领域问题,探索乡村治理、乡村扶贫、乡村教育、乡村文化、农村政策、农村组织等乡村振兴相关主题,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机构培养分析和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创新型、应用型优秀人才。
为着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人文与发展学院发扬“扎根乡村,扎根田野”的研究传统和“行动育人”的人才培养定位,重点加强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实践教育,在服务基层乡村振兴的行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理解中国乡村现实、讲述乡村振兴故事、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的能力。
多板块课程设计铺实理论基础
本专项课程体系分三大板块,公共学位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其中,公共学位课注重思政教育、英语语言能力培养和科研诚信教育,专业学位课从农村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特色专题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专业选修课则致力于拓宽学生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修养。专业学位课与选修课包括农村社会学、农村公共管理、发展理论与实践、农村发展规划、社会调查和研究方法、发展项目管理与评估、农村组织与乡村治理等专业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农村发展领域的专业理论与方法。
基层岗位实践锻造创新应用能力
2020年以来,人文与发展学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教育部和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着力加强乡村振兴专项硕士研究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立足学院在云南、河北、北京、山东、浙江、河南等地设有的12个实践教育基地,以及学院在浙江省开化县、四川省青神县、安徽省天长县和河南省兰考县建立的4个县级乡村振兴研究院,为研究生提供基层岗位实践形式的实践教育,探索创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期间,研究生在县、乡、村三级组织中担任乡村振兴相关工作的助理岗位,在乡村振兴的一线培养懂农业的能力和爱农村的情怀,树立为实现乡村振兴而奋斗的理想,锻造服务乡村发展的扎实能力。这一培养模式将研究生的论文研究工作与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知农爱农”人才的培养,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目前,本专项27名2020级研究生已经完成乡村振兴基层岗位实践,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在四川省青神县基地,12名研究生分别在县委和政府部门、乡镇党委或政府进行岗位实践,先后参与了农村基层党建、农房安全排查、耕地整治、村居环境整治、乡村社区治理模式总结等工作。在山东省海阳市基地,10名学生分别在郭城镇、辛安镇进行实践,先后参与了红色乡村旅游规划、村级换届选举、综合改革村乡村振兴、新冠疫苗接种宣传等日常工作,并参与了山东省农村综合性改革项目和“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项目的调研工作。在浙江省开化县基地,5名研究生在县委、党校、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进行岗位实践,参与组织了国家文明城市创建、乡村人才服务保障政策调研、“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项目调研、开化县高层次青年人才交流等工作。此外,云南勐腊小云助贫中心基地已经成为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展示中国农业大学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窗口,基地实践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农村生活适应能力、田野调研能力、协调处理农村工作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本专项2021级研究生也已经进入乡村振兴基层岗位实践环节,在12个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基层实习实践。在四川省青神县基地的研究生获得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参与录制眉山新闻联播关于乡村人才的报道,并参与筹备和举办“第四届乡村振兴青神论坛”,获得广泛社会关注和积极评价。
本专项研究生每年积极参加学院“乡村振兴系列调研”活动,足迹遍布全国。2019年暑期有20名研究生(占当年该专业实践人数的35.7%)参加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的“中部区域10省县、村脱贫攻坚经验总结项目”;2020年暑期有19名研究生(占当年该专业实践人数的50%)赴浙江开化参与“乡村振兴调研系列行动”。
实践教育获奖: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与河北省易县坡仓乡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并围绕“构建巢状市场,助力精准脱贫”的主题长期探索小农扶贫实践和农业专业学位的教育实践模式。平台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村庄贫困人口如何实现可持续性脱贫的问题,二是如何深化农业专业学位产学融合的问题。目前已经以“巢状市场”为平台构建起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产学融合实践教学机制,形成立体化、多功能、行动性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巢状市场”的小农扶贫实践和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积极的社会扩散效应。该基地的实践教育成果《“巢状市场精准脱贫”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产学融合实践教学和培养》获得2018年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特色基层党建引领“一懂两爱”情怀培养
人文与发展学院党委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党建“1+1+1”行动,探索基层党建模式和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的有机结合,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教育的智慧化碰撞,促进高校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共赢式牵手。为推动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在四川省青神县参加基层岗位实践的本专项研究生党员申请成立党支部,四川省青神县党委于2020年5月30日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青神乡村振兴研究院学生支部委员会”,标志着我院和青神县共同建立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功能性党支部正式成立。该支部与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教工党支部、青神县诸葛村党总支部对实施乡村振兴党建“1+1+1”行动,共同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青神乡村振兴研究院学生党支部党员学生积极践行在基层实践中创新的理念,参加青神县委组织部等部门举办的“开展百年风华正青春——我的初心故事微党课暨讲解员大赛活动”、开展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主题党日活动等。
多学科导师队伍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人文与发展学院设有社会学、公共管理、区域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各学科导师共同参与本专项研究生指导工作,包括博导30名、硕导70余名。其中,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第二批)、 1人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得“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称号、8人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4人获得校级教学名师奖。
学院教师精心投入教学工作,取得多项优秀教学成果,包括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北京市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青年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以及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项。
同时,本专项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度。学院聘用了20位来自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农民日报社、北京市政府以及多个校外基地负责人作为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合作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双管齐下,全方位加强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切实提高研究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国际合作网络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
基于学院的研究特色和长期积累,学院持续举办精品国际学术系列讲座,包括“农政与发展”、“公共管理与发展”、“学术探索之旅·青年学者交流会”、“生态·人文·社会”学术交流与行动网络等系列活动;与国外教授(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巴西南大河联邦大学等)合作讲授多门国际化课程,包括《农业与农村社会学》《发展研究前沿》《农政变迁的国际比较》《发展政治学》《农民研究经典导读》《社会学理论》等。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开设英文国际课程《农业、食物与环境》,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农村发展与农政转型故事的典型。2021年,学院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立项,研究生有机会前往康奈尔大学和京都大学交流学习。借助学院的国际学术合作平台,研究生可以学习国外乡村发展的理论支撑、政策设计与行动实践,总结他国乡村建设的成功路径、战略及方法,汲取国外优秀经验,将知识体系化,形成具有更开阔格局的乡村发展观,用以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热诚欢迎各方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