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秘书:刘晓林 王慧清

办公电话:010-62732200

办公地址:西校区中德楼109房间

电子邮箱:liuxl@cau.edu.cn

公共管理 首页 > 博士后 >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

发布时间:2019/10/29  点击量: 来源:人文与发展学院

(一)培养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农村发展与管理于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7年获批为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2011年公共管理学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9年获批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文与发展学院公共管理学科点(以下简称本学科)下设农村发展与管理(自主设置)、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以及教育经济与管理等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的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在资源与环境学院管理,本介绍不涉及)。

本学科建立了涵盖硕士、博士培养的完善体系,自2008年开始设立全英文的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培养项目。博士体系既培养面向国内外从事公共管理相关工作的高级教学研究人员;又培养在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人员。硕士体系(含MPA)致力于培养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目前拥有在校博士生90多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0多人,非全日制研究生250多人,留学生60多人。

(二)学科特色

本学科拥有一支跨学科、多视角、开放创新的师资队伍,共3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有13名博士生导师、19名硕士生导师。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农学等多学科的背景,70%以上有博士学位,70%以上有海外经历;此外还有来自德国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兼职教授。目前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横向科研项目100多项,总经费达1000多万。

本学科注重结合当前国内外新形势和学术前沿,围绕扶贫与社会保障、农村发展与管理、资源管理与公共政策、国际发展和国际援助管理等方面议题开展研究。本学科旨在应用公共管理研究的多元化路径,尤其是从公共治理的理性建构与社会建构相结合的视角,促进农民农业农村相关以及环境资源相关的研究;并为中国的“三农”发展、以及国际农业合作和国际农村发展提供规范标准、规划计划、政策建议等方面的服务。

本学科具有整合跨学科方法的特点;具体特色如下:1. 国际化视野。强调中国农村公共管理经验的国际交流,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面对中国发展现实开拓原创性的理论是当前该学科发展的动力之一;在国际发展合作及扶贫领域,与坦桑尼亚等国农业部等政府机构以及研究机构合作。2. 问题为导向的研究选题。研究主题来自于基层、尤其是“三农”领域的问题,研究注重将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观察相结合,注重比较差异和变化,关注公共管理政策与实践的动态性和多元性。3. 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促进政策制定有效性以及实施适应性。

通过与决策部门的合作、递交政策建议、参与标准制定、政策制定和立法工作等形式转化研究成果。已与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外交部等部委以及各地方省份建立了合作机制,创建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的通道和平台;有政策建议获中央领导人批示;且制定了行业的国家标准及项目投资的绩效评价体系等。2006年在全国妇联支持下建立“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学校于2013年成立“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且领头成立了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2014年在国家发改委和亚洲开发银行支持下成立“中国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中心”和“绿色发展与生态补偿知识中心”;开展了留学生硕士项目及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建的MPA项目。

(三)2020年博士招生方向

二级学科农村发展与管理、社会保障招收博士研究生,具体招生导师为:

1. 农村发展与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研究领域,一是国际发展与非洲发展研究,涉及国际发展话语体系、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与世界发展格局的关系、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规律如何体现在其对外援助中等主题。二是农村技术与制度创新研究,涉及农村转型中的人口流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农业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中的伦理与规制、公共治理机制研究。三是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涉及生态保护、小规模农户的可持续农业等研究。四是农村发展政策研究,主要包括精准扶贫政策、社会发展政策等系列政策和发展干预管理研究。招生导师包括:李小云、齐顾波、武晋、任大鹏、李建军、唐丽霞、刘启明、高启杰、董强、黄承伟(校外兼职)、张传红、李明、陈东琼、刘武根、王冬梅

2. 社会保障。主要研究扶贫与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政策和管理,研究主题包括: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和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政策及其实施、扶贫路径与扶贫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招生导师为:武晋,李红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