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脚步踏在最坚实的土地上——专访五四青年标兵许汉泽

    发布时间:2018-05-04     点击数量:791

先后奔赴云南、陕西、河北、湖南等地进行调研,与导师合作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相关领导的批示,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其中九篇是CSSCI核心期刊,研究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与《新华文摘》(网刊)转载,撰写近五十万字调研报告……将足迹留在最贫困的土地上,丰富的调研经历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背后是他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将青春年华奉献给最需要的事业。

许汉泽在本科期间就开始阅读费孝通、黄宗智等学者的著作,也因此对三农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而真正进行实地调研则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校院两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他得以跟随导师前往安徽、云南、贵州等地开展课题项目,研究生阶段的调研经历让他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愈发浓厚,于是在博士生阶段便选择跟随我院李小云老师开展国内的扶贫研究。出于对学术研究的热忱与坚持,许汉泽在大学阶段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不仅包揽“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新青英杯学术之星”等多项奖励,在中国农村发展论坛、全国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各类活动中也获得佳绩。

承接导师的学术接力棒,在李老师的指导下,许汉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先后前往云南、陕西、河北、河南、湖南等贫困地区展开深入的农村调研,累计驻村200多天。在丰富的经历中,最令他难忘便是博士论文期间前往湖南省的调研活动。跟随市级扶贫工作队的许汉泽的调研地点是湖南省的一个贫困乡镇,他采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全程参与扶贫工作,包括走访贫困户、参与村民评议会、协调村民矛盾纠纷、以及在乡镇开展建档立卡扶贫资料的整理工作。由于山区贫困户居住分散,翻山越岭已是家常便饭,扶贫之路并不平坦,崎岖而又泥泞。三个多月的调研中,他与扶贫干部同吃同住,每天的工作都很繁重,常常持续到凌晨。调研过程虽然艰辛,但他认为困难背后的收获也是颇丰的。

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在开始融入阶段最为困难,在与当地农民、乡镇干部构建良好关系过程中,他积极参与当地活动,充分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之中。他认为只有真正深入到最贫困地区,才能收集到最宝贵的一手资料,正是这种寻求事实的精神也让他从未停止脚步。在田野调研中自然免不了生理和环境上的挑战,但丰富的调研经历锻炼了他良好的适应能力,令他一次次克服外在因素的困扰,潜心在学术研究之中。

当研究成果能够对前人研究有所推进,当昔日凋敝的村庄发生可喜的变化,能够在扶贫与乡村治理方面贡献力量,就是对他辛苦耕耘的最大肯定。许汉泽认为,学术研究于他而言是思维方式的改变,经过社会科学的训练使他能够进行社会性、结构性包括机制性方面的分析,能够更为深刻地思考与理解社会现实问题。今后,他将继续在学术研究道路上潜心钻研,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提出,每一个青年人都应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肩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作为五四青年标兵,许汉泽认为,在新时代的社会现实背景下,青年人要将努力的方向与时代主题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人生价值。

将脚步踏在祖国最坚实的土地之上,用青春之光点亮短暂人生的意义内涵,这就是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学术创新类五四青年标兵——许汉泽。

【撰稿/王梓萱 供图/许汉泽 责任编辑/黄琬茹】